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十招教你调控个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38438
  • 作      者:
    杨志科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志科,河北省邯郸市人,1948年11月出生,研究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现任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共武安市委书记,中共涉县县委书记,成安县人民政府县长,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永年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十招教你调控个性》教你调控个性十招,让你学会怎样对欲望进行正确调控、如何调平自己的情绪、怎样探索和掌握一套适合自己所用的个性化调控方法!把脉自诊、先预后动、德厚人和、调平情绪、控住欲望、负起责任、塑造个性、正视教训、先预后动。
展开
精彩书摘
    要对个性进行调整和控制,必须知道其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性;知道思想与个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的关系;掌握个性在人的情感、意识、行为上的表现规律;了解对个性调控的方法思路;懂得调整控制好个性,对于构建和谐人生,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作用。
    一、原本思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
    所谓原本思想个性,也可以简称为思想个性、个性、性格、秉性、脾气等,指的是人的性情、情感、意识、心理等内心活动,在人的个性的作用下,显示鲜明的个性特质,是未经调控的、真实的、本来的思想个性。
    原本思想个性具备以下基本特性:
    1.不可改变性。据科学研究发现,个性产生于大脑某种基因,具有固定性和不可改变性,它会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个性只能属于一种类型,不可能有多种个性属性。所谓复合型个性是不存在的,其中必有一种个性是真实的,占有主导地位的,其他所谓个性是从属的,或者是虚假的。随着人的年龄、知识、经验、阅历的增长,自我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真实的个性被掩藏很深,其实并未改变。属于同一类型个性的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还会存在。
    2.利弊两面性。当人的个性与事物的特性相吻合时,对人的活动有利;当人的个性与事物的特性不相吻合时,对人的活动有弊。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知道,所有人的个性都存在利弊两面性,完美无缺的个性是不存在的。
    3.演变分化性。在保持原本思想个性固有特质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受家庭、学校、岗位、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原本思想个性可以演变分化为优质思想个性、次优质思想个性和劣质思想个性。人的素质越高,思想个性的质量就越优,自我调控能力就越强;相反,人的素质越低,思想个性的质量就越劣,自我调控能力就越弱。
    4.表现规律性。原本思想个性的表现不是神来鬼往、捉摸不定,是可以被认识、被把握的。人的个性同其他事物一样,其表现具有特定规律性,只要认识和把握住个性的表现规律,就为实施个性调控找到了依据。
    5.可被调控性。原本思想个性虽然不可改变,但可以对其进行调控。调控的途径是通过调控思想实现对个性的调控,促使个性中弊的一面向利的一面转化,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然而,这种调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旦调控失时失当,个性中弊的一面会不时表现出来,对人的活动造成危害。
    二、思想与个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的关系
    前面已经讲到,个性产生于大脑某种基因,具有固定性和不可改变性。而人的思想产生于大脑的另一种基因,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一)思想与个性相互联系
    1.思想与个性相互依存。从基因角度讲,个性不是思想,其本身没有意识。个性只有与思想相结合才能被反映出来,共同形成原本思想个性。这样的结合和形成,是大脑神经将彼此两种大脑基因相互串通,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知道,思想是反映个性的窗口,个性是追随思想的伴侣,二者相互依存,相辅而行,须臾不能分离。
    2.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思想是反映个性的窗口,与个性相伴而行,形成原本思想个性;一方面,思想又具有独立性,它可以摆脱个性的支配,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观察分析事物,正确认识事物。但是,思想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暂时的,不会改变思想与个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个性决定人的原本思想个性相互区别,各具特质。人的脾气性格之所以有差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所以有区别,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原本思想个性不同,而决定原本思想个性相互区别的是个性。因为有了个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行为方式互有不同。这就是个性,或者叫人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与大自然赋予其他万物之本性一样,使大干世界,万物生灵,各有其性,相互区别。
    (二)思想与个性相互作用
    个性对思想的影响具有终身性;思想对个性的影响具有能动性。思想虽然不能改变个性,但可以调控个性。当个性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吻合时,思想与个性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当个性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相吻合时,思想对个性要进行调整与控制,使个性处于蛰伏状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人的思维和行动。思想与个性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个性决定人的情绪表现形态。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人的情绪化表现完全受个性支配,各有各的表现形态,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使情绪稳定下来。
    2.个性决定人的自我控制力强弱。在一定条件的诱引下,有的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有的人控制不住。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增强自我控制力,约束不当的欲望。
    3.个性影响人对吸取教训的态度。个性谦虚谨慎的人能够正确吸取教训,个性自高自大的人不能正确吸取教训。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改善自高自大的个性,正视教训,少犯错误。
    4.个性决定人的自信度强弱。有的人很自信,甚至是自负,有的人缺少自信,做事常常依附于他人。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增强自信,自立自强。
    5.个性影响人的责任意识。有的人责任意识强,常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的人责任意识差,很随意,常常做出不负责任的事。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增强责任意识,做有责任心的人。
    6.个性决定人的心胸大小。有的人能够理解人、包容人,有的人常常嫉妒人、陷害人,与人闹矛盾。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改善人的气量,与人和睦相处。
    7.个性对人的兴趣爱好起规定性影响。人对爱好做有兴趣做的事,一般都能做好。对没有兴趣不喜欢做的事,一般都做不好,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个性与事物特性是否相吻合。通过思想对个性的调控,可以使个性适应事物特性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认识个性调控及其重要意义
一 原本思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
二 思想与个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的关系
三 原本思想个性在人的意识、行为上的表现规律
四 对原本思想个性进行调控的方法思路
五 调整控制好自己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概括个性类型及其利弊
一 温和型
二 急躁型
三 大度型
四 狭隘型
五 诚实型
六 圆通型
七 开朗型
八 固执型
九 谨慎型
十 粗疏型

第三章 促进个性向优质方向演变
一 原本思想个性在社会实践中演变分化的理论依据
二 影响和促进原本思想个性演变分化的重要因素
三 原本思想个性演变分化的结果

第四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一:把脉自诊
一 原理检验法
二 日常体察法
三 交流探索法

第五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二:先预后动
一 先预后动,是人的个性适应事物特性的内在要求
二 面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做到先预后动
三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如何做到先预后动

第六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三:德厚人和
一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道德人格
二 豁达大度,是做人的道德气质
三 仁义为怀,是做人的道德气节
四 谦恭礼让,是做人的道德情操
五 “难得糊涂”,是做人的道德品行

第七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四:调平情绪
一 个性受刺激是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 对十种常见情绪的弊端分析
三 如何调平自己的情绪

第八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五:控住欲望
一 个性对欲望的影响
二 欲望对人生的影响
三 怎样对欲望进行正确调控

第九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六:增强自信
一 个性与自信的内在联系
二 立志是增强自信的动力
三 胆识是增强自信的灵魂
四 勤奋是增强自信的途径

第十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七:负起责任
一 对家庭,要负起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之责任
二 对职业,要负起专心、专业、尊严、分之责任
三 对社会,要负起树公德、尽义务、求和谐之责任

第十一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八:适应职业
一 把握个性,选择职业
二 调控个性,适应职业
三 激发个性,做强职业

第十二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九:正视教训
教训之一,冲动的个性,常常使人失去理智,情绪化做事,在毫无防备中犯错误
教训之二,摇摆的个性,常常使人失去立场,没有主见,在随风顺势中犯错误
教训之三,大意的个性,常常使人失察失觉,贻误大事,在糊里糊涂中犯错误
教训之四,放荡的个性,常常使人失去约束,随性而为,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
教训之五,好斗的个性,常常使人锋芒外露,四面树敌,在斗来斗去中犯错误
教训之六,短视的个性,常常使人患得患失,缺少远虑,在迷恋功利中犯错误
教训之七,诡谲的个性,常常使人油滑诡诈,不讲诚信,在玩弄伎俩中犯错误
教训之八,高傲的个性,常常使人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一意孤行中犯错误
教训之九,保守的个性,常常使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在求稳怕乱中犯错误

第十三章 个性调控方法之十:塑造个性
一 塑造个性,必须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
二 塑造个性,需要用心培植个性化做事风格
三 塑造个性,应当探索和掌握一套适合自己所用的个性化调控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