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型理论的生成<br> 第一节 原型探讨的不同思路<br> 英语“ArC、hetype”即“原型”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它的本意是“原始模式”或“某事物的典型”。汉语日常用语中的“原型”,是指事物真实的“样本”,如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原型,就是指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本书中所讲的原型,为西方文化中的术语,是一个涉及哲学、神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并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它在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已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领域对“原型”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实际上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和为适应不同研究对象而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果进一步探究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它的实际含义,我们则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在多重意义上被“借用”因而包含了极为复杂内容的术语。 <br> “原型”概念的出现及其嬗变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运用“原型”概念,到20世纪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建立将其重新激活,“原型”这一术语在保留了它的最一般的定义因而能被反复运用的同时,它的实际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了很大的距离和张力。 <br> 关于原型的古老性质,荣格解释说:<br> 原型一词最早是在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使用的。它也曾在伊里奈乌的著作中出现,如:“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按照自身来直接造物,而是按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在《炼金术》大全中把上帝称为原型之光,这个词多次在狄奥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现。例如在《天国等级》第二卷第四章中写到“非物质原型”以及在《天国等级》第一卷第六章中写到“原型石”。原型一词未见于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但文中有此含义的。例如他在《杂说》第八十三条中写道:“主要观点虽未形成……但确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 <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