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2790
  • 作      者:
    (德)帕普罗特尼(Thorsten, Poprotny)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一书属于赫尔德丛书(Herder)系列,此系列图书选题精准且内容翔实,向来受到大学生读者群的喜爱。本书作者是汉诺威大学的托斯顿·帕普罗特尼博士。作为一本简史,书中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丝毫没有哲学类书籍的晦涩,无论是作为入门读物还是普通读物,都值得向各个层次的读者推荐。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通过许多名人逸事生动地再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亚多德和其他伟大的古典哲学家们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西方古典哲学简史》同时还告诉我们,古代西方哲学给今天的人以诸多启迪: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古代西方世界第一位为我们所知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在观测星象时,因不时仰望天空掉进了一个蓄水池。女仆看到后嘲笑道,泰勒斯费那么大劲去了解星体的运行,却搞不清楚脚下的情况。包括柏拉图在内的许多古代两方哲学家都讲过这个故事,为什么呢?也许他们时至今日都想告诉我们,不仅研究人类的重大问题和了解大自然很重要,关注具体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重要。如果人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哲学就会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之中。
  帕普罗特尼(Thorsten Paprotny)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正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在今天依然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这项研究涉及到那些重要且不受时代限制的人类生存问题:人应如何生活?真正的幸福在哪里?什么是适度?人能认识什么是真吗?什么是爱,什么是友谊?如何得到心灵的平静?如何平静地面对死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从其开始到公元前400年,即从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到后来授业于整个古希腊的诡辩家的这一时期,在近一百年来才被称为前苏格拉底时代。西方世界最初的哲学家留给我们今天的多是些只言片语,人们花费了不少精力,才将这些思想家的哲学体系重新整理出来。“前苏格拉底时代”这一称谓也包括了解决哲学基本难点和疑问的诸多入门方法。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的共同之处可能仅表现在他们对古希腊神话所持的批判态度上。
  西方哲学的开始
  据推测,在今天属于土耳其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沿岸地区,以及其他许多不大的古希腊城邦中,于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一个由学者组成的圈子,圈内的思想家被称为“七贤”。按柏拉图所说,他们是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雅典的梭伦(Solon),林多斯的克莱布罗斯(Klebulos),斯巴达的喀隆(Chilon),米提利尼的庇塔库斯(Pittakos),普里耶涅的彼亚斯(Bias)和参恩的密松(Myson)。“七贤”有时会面,探讨关于世界的看法并交换自己的认识。其中较有名望并在今天仍被提及的是梭伦和泰勒斯。
  我们对这些人的生平和著作所知甚少,他们的思想理念在当时被口头传承,而且版本也不尽相同。据说,喀隆推崇自制、守纪、简朴和禁欲的生活方式。他参与政治,并按自己的哲学理念改革了斯巴达人的国家。喀隆害怕任何形式的动荡,当他于大约公元前560年去世时,他的国家可说已武装到牙齿,足以对付任何可能的敌人。直到今天,人们还有“斯巴达式”的生活一说,指的就是一种无奢无求的禁欲生活,这种表达方式即源于喀隆。而当时的斯巴达人自己,则对其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到十分满意。
  和喀隆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庇塔库斯也有过从政的经历。他在米提利尼曾长期从事立法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宿命论的特点。他教导人们要尊重所有的人,无论这些人心地善良与否。
  普里耶涅的彼亚斯是一位贤达的政治家和聪明的法官。他举止从容,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敬畏神灵,相信财产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智慧方能长久。早期思想史中的哲学家往往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人物,像庇塔库斯和彼亚斯这样具有领袖魅力的人之所以能在当时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往往不是因其充满睿智的文字,而是因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后世则把他们看成几近神话式的传奇人物。
  林多斯的克莱布罗斯也是七贤之一。他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始终遵循事物本质而动。他要求同时代的人,不要喋喋不休,而要深思熟虑;不要做自己情感的奴隶,而要做情感的主人,要在生活的千变万化之中保持心灵的平静。
  参恩的密松终其一生都履行了这种行为准则。他生活得相当低调,有个陌生人听闻了密松的智慧,决定前去拜访,却看他正在造一副犁。于是便对密松说:“密松,现在可不是耕地的季节。”他却回答道:“但现在却是准备犁具的时候。”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为到底哪几个人才是七贤而争论不休,以至于被提及的人名多达十七个。不过人们倒是一致认为,梭伦和泰勒斯两人当属其中。许多名言警句究竟出自哪位贤人之口,历史上已无从考查,何况人们对此也是莫衷一是。来自克热纳的古代史家达蒙就讥笑并轻视这几个人。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曾称“七贤”为诗人的团体。亚里士多德的弟子狄凯阿尔希则把属于这个团体的学者只看作受人尊敬的立法者,认为他们从来不曾是哲学家。不过,达蒙、阿那克西美尼和狄凯阿尔希都错了。既便我们今天对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知甚少,却仍认为他们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至少是可以叫出姓名的哲学家。之所以肯定是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现象提出了疑问,并对此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很可能并不系统,但他们作为生活于现实中的人却知道,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自己的理智并按其行事乃是明智之举。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雅典法律的制定者梭伦身上。
  梭伦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柏拉图后来称其为埃斯库罗斯之前阿提卡最伟大,而且也是唯一的诗人。在梭伦五千多首挽歌、短长格讽刺诗和叙事诗中,只有不到三百行诗作流传于后世。从历史学家阿波罗多记录并保留下来的格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梭伦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这位诗人对人文主义持审慎的认同态度,他是一位世事更迭的细心观察者,也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者。政治既是他命运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偏爱。梭伦认为,人之所以遭遇烦心恼人之事,应该归咎于自身,并非因为自己的恶行激怒了神灵,需要平息神灵的怒火。当梭伦被任命为雅典最高执政官时,雅典充斥着争吵和妒忌。梭伦试图整顿动荡中的国家,重新确立法律的地位,赋予法律以尊严。于是,他以立法者的身份给雅典人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实施了那项被称之为“摆脱债务”的措施。许多贫困的公民因借债而沦为债主的奴隶,不得不支付巨额利息。梭伦免除了其债务人的经济负担,随后许多雅典公民都争相效仿。执政不久,他就享有了很高声誉并受到尊敬。作为政治领袖和掷地有声的演说家,梭伦的讲话颇能吸引人。有人问他怎么才能让雅典人过上遵纪守法的生活,梭伦回答说:“当人们把对他人的不公当作对自己的不公来看待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梭伦知道,单靠宣传法律的尊严是不够的。他意识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对待不公,他们也许能按现行法律的字面意思去做,而非出于对法律的尊重。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会在自认为必要的情况下违反法律。梭伦认为,法律就像蜘蛛网,能将轻罪小恶绳之以法;而面对重罪大恶和强权意志时,则最终无能为力。梭伦致力于雅典人的和平,他觉得自己有时候像“党派间的界桩,又像一头落人猎犬群中被激怒的狼”。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了解雅典城邦的弱点。梭伦坚决反对独裁、暴君及其宠臣。当民众想推举他为最高执政官时,他拒绝了。他教育大家,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服从于城邦法令和自身理性,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成为统治者,因为此二者引领着每一个人的正确生活方式。梭伦曾要雅典人宣誓,十年之内不得更改他所制定的宪法,之后便离开了那里。城邦内部的争斗却持续不断,城邦参议会监督着法律的执行。穷人和富人变得不满起来,他们无休止地提出新的过分要求。于是,希望找到一位能够带来秩序与公正的强者的呼声日益高涨。远行在外的梭伦以怀疑和忧虑的心情关注着事态发展。在多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他在基利家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索里。裴西斯特拉托斯的暴政统治时期,索里成为许多流亡者的栖身之地。梭伦曾徒劳地警告雅典人要小心那位政治野心家。后来,他再也没能看到家乡。直到死,梭伦都生活在异乡并从事着科学研究。
  很多同时代人都赞扬梭伦的宽容和品行。他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是位诚实君子。当他的一个儿子死去时,人们看到了他那崇高人性的一面。梭伦哭得很悲伤,有人对他说:“怎么哭都没用了。”梭伦回答说:“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我才哭。”
  德尔菲神庙女祭司皮提亚的许多至理名言,如“认识你自己”和“万勿过度”,被认为是出自“七贤”之口。但在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中,最可能说过此话的则是梭伦。
  不过,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则是另外一位思想家泰勒斯。关于此人的生平只有一个日期比较确切,那就是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爆发于小亚细亚吕德尔人和梅德尔人间几乎长达六年之久的战争结束了。战斗正酣之际,战士们看到了天空中一幕少见的景象——日食发生了。将士们以为激怒了天神,非常害怕世界末日的到来。于是他们匆忙决定结束战争,之后太阳重放光芒。打仗和日食这二者间本没有什么关系,一位来自米利都叫做泰勒斯的学者曾经预言过这次日食。这样的自然现象,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会周期性出现,它是星体运行的结果,不是神灵因为人类的纷争而发怒。泰勒斯很可能是借助古巴比伦星象家的记录而得出了这样的计算结果。
  米利都的泰勒斯和梭伦生活在同一时代,可能出生于公元前640年。他找寻自然现象的物理解释。按其设想,大地就像木柴垛一样,浮在“万物之本”——水——之上。如果发生了地震,那不是因为海神波塞冬在海底发威,而是大地因水的晃动而受到波及。当百姓及其统治者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自己受到偶尔情绪不佳的神灵支配,因而应设法让神灵息怒时,泰勒斯却更相信理性可认知的宇宙永恒规律。为了认识世界,他不相信神话,而是依靠自己的理性。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全新的。如此看来,泰勒斯就是西方世界第一位启蒙者。
  泰勒斯估计,世界上可能存在众多神灵。如此说来,难道他也囿于神话思想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他把内在力量看作是一切运动的源泉。由此他也认为,能让铁器移动的磁铁,同样附着有灵魂。如果所有能活动和移动的东西,如果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灵魂的话,即它们都具有神灵的话,那么幻想中的神灵就没有多少活动余地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他的解释很是稚嫩,但这些思想对古时的人们来说已经颇具革命性,因为泰勒斯取消了神灵的特殊地位。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不是以想象中的精灵、英雄和神灵的形象出现。
  米利都的泰勒斯在文字方面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是一位有名的星象师和数学家。此外,他还是吕底亚国王克罗索斯的政治顾问。人们最喜欢讲的是一个关于天文学家泰勒斯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当他全神贯注地研究星象时,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蓄水池,于是受到了女仆的嘲笑:“泰勒斯,你连脚前边的地方都看不见,还研究什么天上的东西啊?”难道这位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只是一位杰出的时代人物、一位怪癖的学究?难道他也许只会说些明言智词,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所适从?他的那些哲学世界观到底能有什么用?他的智慧好像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财富。如果泰勒斯说金钱对他并不重要,没人会相信。也许这个泰勒斯在实际生活中颇为无能,因此才宣称自己对财富无所谓。为了让那些人大吃一惊并从此闭嘴,他觉得该做点什么,于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泰勒斯估计来年的橄榄丰收在望,便买下了大量的橄榄榨油机。橄榄成熟时,他将这些榨油机以高价出租。正是利用了自己的科学知识,他才能预计到别人无法看到的好收成。就此,再也没人嘲笑这位他们曾取笑过的思想家了。泰勒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证明了,通过系统的思维和哲学的观察,一样可以挣得可观财产。如果说他不大热衷于发财的话,那只说明,泰勒斯对生活必需之外的物质聚积是多么不感兴趣。从哲学的眼光来看,这种形式的财富的确并不重要。
  泰勒斯的算术对航海业来说颇为重要且极有助益。他证明了一条直径可将一个圆划分为两个等同的半圆。他也成功地证明了,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两底角与顶角相等。“泰勒斯法则”确定了三角形的全等法则,即如果三角形的一边及其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相应的边角相等的话,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泰勒斯还指出,任意一个在圆形中画出的三角形,如果以圆直径作底边,那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建筑师、航海家和工程师都从这些知识中获益匪浅。这些知识虽然最初可能起源于古巴比伦,但泰勒斯是将这些知识形象地证明出来的第一人。有些人还相信,泰勒斯曾在埃及通过吉萨金字塔影子的长度计算出了金字塔本身的高度。
  历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将许多人生智慧流传了下来,但到底哪些属于
  泰勒斯,却无从得知。以批判的谨慎,而不是夸张的怀疑进行思考,这种方法很可能是源于泰勒斯。这位米利都的哲学家曾说过:“从喋喋不休的废话中得不到有用的见地。”另外,还有些据说是他留下来的诗句:“找寻明智,选择合适,就能把嚼舌人的嘴堵住。”据说,泰勒斯也注意到生死之间并无差别。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死时,他回答说:“因为二者没有差别。”有个感到内疚的通奸者想从泰勒斯那里知道,自己能否冒充无辜。泰勒斯告诉他:“虚伪不比通奸更差。”泰勒斯知道,认识自己极为困难,但给别人以建议却要容易得多。据传,他曾教导每个人应该时刻想着自己的朋友,不要欺骗别人,不要失信于人,应该正直而真诚地度过每一天,寻求与自己、与祖先及后人的和谐,这就是泰勒斯所推崇的明智的生活。
  米利都的泰勒斯试图直接给予那些几近不可理解、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以理性和直观的解释,就这样,他行进在哲学之路上。
  排在泰勒斯后面的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他出生于公元前7世纪末的米利都。和老师泰勒斯一样,阿那克西曼德认为自己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现存秩序?万物之初是怎么回事?阿那克西曼德认识到一个基本原则,即从一种作用中总能找到一个原因,这种因果关系建立在一个恒定的规律上。阿那克西曼德寻找宇宙形成的原因,并以空想的方法和诗一般的语言发展了一套自然体系。他那生动的语言表达听起来更像诗词,但其内容仍是自然哲学,是严肃科学的观点,他所缺少的只是专业术语。阿那克西曼德将少量基于经验的观察与他针对整个世界的大胆设想联系起来,并以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这与今天的科学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阿那克西曼德研究出了一套理论:“万物之初本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混沌。无论世间存在之物由何种材料构成,都还必须再究其本源。因为按照时间的顺序,它们之间既因公平相互依存,也因不公相互抵触。”所有形成之物都遵循这一规则。每个“物”,即每种生命形式和每个物体,都起源于漫无边际的混沌,即“阿派朗”(apeiron),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并因此而占据了它物的空间。可所有这一切也都又需要溯根寻源,回到物的本源上。在这种循环往复,因而持续不断和必不可少的形成与流逝过程中,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形成的对称秩序便获得了永恒。“阿派朗”不同于任何已经形成之物,它不断变化、不可确定,具有无限可能性;它包罗万象,永无止境,延绵无尽。这一根本原则本身并不能形成,但它参与到所有形成的物之中,所有流逝的一切它都吸纳。“阿派朗”是没有开始的开始。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它就是无所不及、无所不在的神灵。对立便产生于处于永恒运动的无限之中,同时,也消逝在确定的时限之中。在所有要素存在之前,“阿派朗”就已然存在。它将一切对立状态,如暖与冷,湿与干,均纳入其中。
  阿那克西曼德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和“阿派朗”的概念紧密相关。地球就是由此产生。地球产生之前和其消失之后,还存在其他世界。地球只是一系列形成并流逝着的众多行星中的一颗。最初,从“阿派朗”中分离出了可以产生冷和热的部分,冷热形成一个火球,它是围绕地球的空气。当火球裂成两半并变成许多圆环时,便形成了太阳、月亮和星辰,这些星体看起来炽热,像被气体包裹着。没有空气的湿润和隔绝,一切生物都会被太阳的炙热烤干。
  地球的形状被描绘为圆柱体,圆而拱,就像一尊石柱,一动不动,不受任何控制,与宇宙的各个边缘保持着同等的距离,处于万象中一个漂浮着的位置。阿那克西曼德曾通过一系列成比例的数字关系来描述地球和星辰间的距离以及星际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数字今天已经不可能精确再现,但它们说明了他那套由精确理论支持的宇宙论。值得注意的是,阿那克西曼德在此将泰勒斯在天体学中发现的对称说,与他自己提出的互为矛盾的力的形成与流逝的平衡说联系起来。为了更明确地阐述自己的理论,阿那克西曼德成了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述的第一位自然哲学家,他为天体物理学铺平了道路。
  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美尼是米利都最后一位哲学家,他认为气是最基本的原则,它支配和控制着人及宇宙。阿那克西美尼正确地估计到,月亮不是自身发光的天体,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线。同时他也能解释月食的成因。与他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不同,阿那克西美尼几乎被世人完全遗忘。
  阿那克西曼德制成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并研制了第一台天球仪。据说,他将一个日晷从古巴比伦带到了斯巴达。阿那克西曼德还是进化论的先驱,他把人类生命得以产生的要素归结为湿润。他认为,人像水中的鱼一样,在水中为一层粗糙的外皮所包裹。当人登陆并经过一段时间学会在陆地上生活后,就将这层鳞甲剥去。数百年后,普鲁塔赫曾写道:
  阿那克西曼德说,入最初是从鱼变来的,能在水中养活自己;直到人获得了自助能力后,才从鱼变了过来,从水中来到了陆地。
  阿那克西曼德一直致力于解释自然界多样的规则,解释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他在西方哲学历史进程中和其他许多人一起,成为了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名声在他生前就不好。有些人嘲笑他是自以为是的预言家、饶舌的杀人犯和做作的糊涂虫。对当时的人来说,尤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允许女人也来听哲学讲演。看不起他的人辱骂他是沾沾自喜的绣花枕头和傲慢的江湖骗子。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毕达哥拉斯显然是个脾气古怪的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素食主义者,反对杀生,禁止而且不与凶手、猎人及厨子交往。
  约公元前575年,毕达哥拉斯出生于萨摩斯岛。他吸引了许多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享受着人们对他的顶礼膜拜。人们说他就是想象中天国的神——阿波罗。有些人说,他在用一种上帝的声音来宣讲。对于人们以这种宗教情结来敬仰他,毕达哥拉斯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至少没有对此的相关记载。
  这位毕达哥拉斯到底教些什么呢?他相信灵魂交流。他看到一只小狗被殴打时,曾心痛地说:
  住手,不要打。因为它身上有一位友人的灵魂,我听到了灵魂的声音,认出了他的灵魂。
  毕达哥拉斯觉得自己和所有生灵都有亲缘关系。他相信自己曾在很久以前活过一次,而两百零七年后的现在,他又从阴间重返阳界授业。毕达哥拉斯可能是几何原理的发现者,并因此而闻名。他形象地演示了曾被巴比伦学者所发现,后来被欧几里德所证明的现象: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弦的平方,用今天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公式来表述就是:a2+b2=C2。不过,毕达哥拉斯并不认为自己是几何学家或算术学家。他把人生看作是一场盛大的庆祝集会,与会的有为折桂而来的武士,还有商人,而最杰出的是世事的观察者。毕达哥拉斯认为,武士和商人都是追名逐利的奴隶,而内敛的观察者才是智慧的惠顾者,他们想搞清楚世界这个大市场上所发生的事情,并探讨人生。当毕达哥拉斯被来自弗里乌斯的暴君雷欧问道,他是何许人也时,他干脆地答道:“哲学家。”
  中年的毕达哥拉斯被暴君逐出了家乡萨摩斯岛,而后曾在受希腊文化沁润的南意大利克罗顿逗留多年,但意大利也处于动荡和恐怖之中。人们都在找寻方向,从而接受了新学说。毕达哥拉斯给这里带来了和平。
  他在克罗顿组建了一个哲学团体,他周围的弟子分成“学习者”和“信条派”两部分。在毕达哥拉斯的时代,“学科”可译为“所教之物”,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所谓“学习者”其实就是“学徒”,他们分享彼此的生活和财产。这些人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内圈。想加入其中的人,必须沉默五年并聆听教诲。在此阶段,没有一个“学习者”能够见到毕达哥拉斯本人。如果“学习者”做到了这些,那他们就会属于毕达哥拉斯派的大家庭并被允许和他本人相见。
  团体的生活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一种教规。毕达哥拉斯和每个遵守其原则的人结下了友谊,这一很难获得的友谊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这种友情纽带也体现于团体遵守规定的和谐之中。对良知的检查是他们每天的功课,穿衣吃饭也有章可循。毕达哥拉斯派的人禁食豆子:“吃豆子如同吃父母的头颅。”毕达哥拉斯要求禁止性欲,豆子显然令他想起了阴部的外形。另外,毕达哥拉斯派的人还同宿一屋,显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宜食用豆类食物。
展开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
西方哲学的开始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爱利亚的哲学家们
赫拉克利特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
诡辩术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第二章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对人的塑造和诡辩术对人的教育
人应如何生活?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柏拉图的生平
与柏拉图探讨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学园中的哲学探讨
洞穴比喻和善之理念
哲学家的任务
无序与有序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文化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与科学
自然哲学的观点
形而上学
人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论友谊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哲学
泰奥弗拉斯特
犬儒主义
锡诺普的第欧根尼
伊壁鸠鲁
斯多噶派哲学的初创者

第四章 古罗马的哲学
西塞罗
贺拉斯
塞内卡
从普鲁塔赫到马克·奥雷尔
普罗提诺和西方古典哲学的绝唱
文献目录
1. 原始文献
2.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