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念论之后:作为情感主义和快乐主义的皮尔士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0805
  • 作      者:
    汪胤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理念论之后:作为情感主义和快乐主义的皮尔士哲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实用主义的早期意义理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皮尔士思想的当代性。从某种意义而言,皮尔士实用主义意义理论是一种有关本质的批判理论,而不是一种有关本质的知识理论。一个对象所具有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确定认识过程所赋予的知识形式,而是该对象在它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其他对象对它所施加的影响,以及它能对其他对象产生的影响。意义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存实践。考察意义并不能基于一个知识的世界和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意志创造。皮尔士实用主义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信念”以及有关意义的创造性生成。皮尔士从建立实用主义意义理论到确立现象学,其中的基本观念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对意义的分析以及对词的分析所依据的“新范畴表”,必然也是对意识现象进行分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性范畴。对现象学的研究必然引申出对人类观念活动的描述,这就是从现象学研究到形而上学研究的必然发展。皮尔士晚期的形而上学研究真正贯彻了其意义分析和现象学分析所具有的“实用化主义”精神。他晚年驳斥有些人盗用实用主义观念,歪曲实用主义理论,以至于重新确定实用化主义概念,彻底树立批判常识主义理论。由“偶成论”、“连续论”、“神爱论”三部分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理论与“新范畴表”以及现象学三大范畴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正反映了皮尔士已经描述出了人类思想观念中最深层次的东西。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历史意识必然丧失其活生生的生命气息和创造精神,同时也丧失在历史中最为真实的行为现实性,以及现实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方式。所以,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一切笛卡尔主义观念,其真正的症结就在于用一种必然的确定性的方式,来取代作为真实的具体历史的现实展开过程,并以此作为对事物的所谓真理性的认识。
    因此,摈弃所谓确定性,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绽放出一种生命创造精神,关注人类行为的现实展开过程,以及该过程中事物之间的偶然暂时的“习惯”联结方式,同时,分析人类真实行动所需要的条件,以及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这正是皮尔士哲学的要义。
    所以,皮尔士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对近代西方哲学基于知识论的认识论的批判(其中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内的一切笛卡尔主义观念),都显示出其哲学立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去理解皮尔士的范畴理论。该理论并不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也不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人类思想行为活动的生存方式。这种现实性状态形式是由一种范畴化的动态现实方式所构建的。这种范畴形式(第一范畴、第二范畴、第三范畴)构筑了一个动态的行动机理。它不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先验形式,因为它不具有任何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性。
    于是,皮尔士哲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其一,关注事物之间现实发生的“习惯性”联结方式,其中没有任何的预设性前提(包括任何本体论和认识论形式)。其二,突现信念的方式。信念并不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强制性先验确定形式,它并不代表一种真理的必然形式,而是对“真”之方式的探究本身,或者说,信念并不是符合预定的某种真理,而是通向真理道路本身。它需要的并不是去服从或者屈从某种真理的必然形式,而是用生命去创造、去实现。
展开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论皮尔士生平及其实用主义观念
第一节 皮尔士的学术生涯
第二节 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的特征

第一章 从知识的确定性到行动的现实性
第一节 皮尔士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实在:一种具体现实的“常识
第三节 新范畴表:从“是”的存在到“如何”去实现存在

第二章 从作为存在论的逻辑学到作为美学、诗学的逻辑学
第一节 逻辑作为一种推理艺术
第二节 信念、清晰性和诗意化

第三章 皮尔士的现象学
第一节 从知识对象到“生活形态”:现象学端倪
第二节 皮尔士的现象概念
第三节 第一性范畴
第四节 第二性范畴
第五节 第三性范畴

第四章 对“存在”问题的挽救
第一节 存在的遗忘
第二节 存在的家园:走向形而上学之路

第五章 偶成论、连续论、神爱论:皮尔士的形而上学观念
第一节 绝对机会的偶成方式
第二节 连续扩散和感情特质:快乐主义形式
第三节 作为“求真意志”的“神爱论

第六章 生命、艺术、智慧和爱:回归哲学本源
第一节 艺术化的实践智慧
第二节 自由、进化和爱

第七章 当代语境中的皮尔士哲学
第一节 反思和超越
第二节 皮尔士哲学的当代性
第三节 皮尔士主义与尼采主义:高贵性而非神性,创造性
而非先验性
结论: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体验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