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云际会<br> 黄昏夕照,南边的苍山依稀可见。几个儒生在竹影风光中,谈兴正浓,辩意更酣,谈天论道,指点江山,夜之将至而不自知。这个令人神往的哲人之境,便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中的一个场景。<br> “鹅湖之会”说的是南宋学者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一场哲学论辩。关于哲学,古今似有很大的区别。在今天,哲学已是专家的职业,好像只有在大学讲坛上才能谈论。但在古代,哲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为学人所共识。这一点,无论中外东西,皆是如此。古代的希腊雅典,类似“鹅湖之会”的场面就已出现,曾有一幅油画描绘了雅典哲人智者的论辩情景。至于中国,先秦时代便有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孟子与告子的争议,庄子与惠施的玄辩,机锋纵横,妙语迭出,使后辈学人受益无穷。<br> 然而,景致虽似,实情却有所不同。正像当今的时代不同于远古的时代,朱熹和陆九渊的宋代,亦有别于孔孟庄惠的先秦。同一把弦琴可以抚弹出迥异的曲调,同一位歌者可以演唱出不同的曲词。到底宋代社会的意识风貌如何,宋代学术的精华——理学又如何创生和流变的呢?这一问题是我们了解朱陆理心之辨的一个入口,明了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真切地楔入“鹅湖之会”的风景之中,体悟它的深意。<br> 忧患与繁荣<br> 中国的历史到了宋代,可谓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混乱局面,公元960年由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赵宋王朝。<br> 有宋一代三百年间,重文轻武,重内轻外,边患一直连绵不绝。也正因为宋代各朝君主重视文治,文化空前地繁荣起来。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形成了先秦儒学的复兴。<br> 边患不绝的赵宋王朝<br>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事业并不完整,尽管他基本上削平南方各割据政权,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还很强大,燕云十六州(今京津、河北、山西一带)还在契丹人的管辖之下。<br>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宋太祖一直把夺取燕云、统一海内视为生平的大事。但事与愿违,宋朝并没有夺取燕云的国力。宋太祖亲征的幽州之役,以宋军大败告终。随后的几次出兵北伐,也都失败。有宋一代,北方的边患始终没有解除。<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