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29010
  • 作      者:
    李零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br>    古人讲道理,不爱下定义,特爱打比方:《老子》有三个关键词,都是比方:玄牝(大道妈妈的生殖器)、赤子(小孩)和水。执此读《老子》,豁然开朗。<br>    我们的经典,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四部书。<br>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最有代表性。<br>    《孙子》讲行为哲学,《周易》经传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最有代表性。<br>    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零,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乡。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br>    主要著作:《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我读》、《丧家狗——我读》、《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李零自选集》、《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是一部简明而精要的《老子》最新读本。《老子》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形式上、内容上、叙述逻辑上、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老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书。我喜欢它,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特别是其消极无为,飘然出世,被庄子发挥的一面。《老子》给人神秘感。很多人迷的就是这种神秘感(包括西方读者),但我们不必把它神秘化。《老子》的另一面是帝王术。它也提倡复古,它也崇拜圣人,它也主张愚民,念念不忘天下。愚民的伎俩更狡猾,也更高明。它的“道”,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今本第一章)<br>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br>    【大义】<br>    这一章主要是讲道与物、物与名、人与物的关系。<br>    道与物的关系,是“无中生有”。道是无,万物是有。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是比较完整的说法。但这里只讲道与物,没讲天地。<br>    物与名的关系,好像妈妈生孩子,小孩生出来,要起名字。天地万物的妈妈是道。万物未生,当然没有名;万物已生,才有名。<br>    道是终极的东西,无法言说,凡是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道。万物有名,凡是可以一一命名的名,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永恒不变的名,只是一种勉强起的名,即抽象的名,概括的名。其实,也就是道这个词。<br>    人与物的关系,关键在一个欲字,无人则无欲,有人则有欲。前者是无我之境,后者是有我之境。万物生生不已,所有奥妙,都是万物本身的奥妙。这种奥妙,只有无欲,才看得到;有欲,看到的只是你所求,你所要。有用无用,全看有欲无欲。无欲,看到的是无用之物;有欲,看到的是有用之物。<br>    可道不可道,可名不可名,有名无名,有欲无欲,都是属于有无之辨。它们是同一种东西的两种不同叫法。这种东西就是道。道,就像一个又深又黑的大洞。这个大洞才是“众妙之门”,下文叫“玄牝之门”。(无中生有)<br>    【讨论】<br>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一个“道”字和第一个“名”字,都是名词;第二个“道”字和第二个“名”字,都是动词。道作名词,指道路,动词是导,如《论语·学而》1.5的“道千乘之国”,“道”就是读为导。道作动词,还有一个含义是说,这里的第二个“道”字就是言说之义。名作名词,指名称;作动词,则指命名。古书,命与名常常通假。文中的两个“恒”字,今本改为“常”,是避汉文帝讳。常与恒不完全一样,常是经常,恒是不变,《老子》的说法是“独立而不改”(第25章)。恒很重要,在道论类的作品中,是表示终极性的概念,如上博楚简《恒先》,“恒先”,就是指道,今本《系辞》的“太极”,马王堆帛书作“大恒”,也是指道。今本“太极”是“大恒”的改写。帛书本,恒字很多,常字很少(只见于第16、52、55章),今本把恒字几乎全都改成常,是避讳改字,下同,不再说明。这里的“恒道”是最抽象的道,“恒名”是最抽象的名。<br>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道本来没有名(第32、37章说“道恒无名”,第40章说“道褒无名”),叫做“大”或“道”,是为了方便,勉强加上去的(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古人讲“名”,往往与“形”有关。万物未生之始,还没有形,当然没有名;已生之后,则有一物必有一形,有一形必有一名,相生相克,生生不已。银雀山汉简《奇正》说,“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这是形名之学的讲法。形名之学,也叫刑名之学,和法律讼辩有关,和治国用兵有关。形名是工具,可以控制物。“无名”是无,“有名”是有。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未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万物之始”,今本多作“天地之始”,这是误改,《史记·日者列传》引作“万物之始”,王弼注原本,从上引王弼注看,也是作“万物”,可见古本如此。今本把“万物”改成“天地”,大概是因为,传述者以为,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道与万物之间,不能没有天地。其实,此章重点是讲道与物、物与名、人与物的关系。道与物的关系,主要看有没有形名。道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万物未生,无形无名;既生,有形有名。原文只讲道与物的关系,并不涉及天地。《老子》论道,常以妇女生子为喻。妈妈固然重要,但没有爸爸开头也不行。父与甫通,甫有开始之义,他才是开始。这个开头很重要。农村,老乡把生孩子叫种田,妈妈是田,没有爸爸播种,小孩生不下来。第21章提到的“众父”,其实就是万物的爸爸。“万物之母”,也是类似的比喻。道是母,万物是子。生小孩,要有爸爸参加,但没有妈妈,也没有小孩,既无其形,也无其名。只有等妈妈把孩子生下来,小孩才有名字。古代起名,都是由爸爸起,而且在男权社会里,都是子随其父。《老子》讲万物生化,妈妈只有一个,爸爸有很多,万物之名是随爸爸,有一物就有一名,有一名,就有一父,所以叫“众父”。《老子》以母喻道,除此章,还有第20、25、52、59章;以子喻物,见第52章。<br>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今本“恒”作“常”,无二“也”字和“所”字,现代学者把它读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帛书本出来,可以证明这种读法是错的。这段话是讲人与物的关系。“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是说无人则无欲,无欲是无我之境,无欲才能坐观其变,尽得其妙。参看第34章:“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是说有人则有欲,有欲是有我之境,有欲必有所求于外物。今本为求整齐,删掉“所”字,味道就变了。“徼”,是动词,所以前面要有“所”字,音义同于要、邀,这里是求的意思,不是当名词讲的边界、终极等义。有欲看到的只是“用”,无欲看到的才是“妙”。<br>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指无名的万物和有名的万物,同出于道,一个叫“无”,一个叫“有”,其实是一回事。这两句,今本作“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先补字,后改断句,面目全非。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是一开头先讲有、无、变。他也说有、无是异名同谓。<br>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有幽深莫测之义。《老子》喜欢把这个字加在很多字前面。如“玄牝”(第6章)是万物之母,这个大生殖器,是个无底洞;“玄鉴”(第10章)是幽黑的镜子,喻指人的心灵,“玄达”(第15章)是深不可测,“玄德”(第10、51、65章)是最深厚的德,“玄同”(第56章)是浑然无别。“众妙之门”,即第6章的“玄牝之门”。老子把它比喻为一个天地万物所出的大生殖器。<br>    汉代和魏晋,喜欢用数术、方技解老和用《老子》中的词汇作数术、方技术语,如:<br>    (1)《老子指归·君平说二经目》:<br>    智者见其经效,则通乎天地之数、阴阳之计、夫妇之配、父子之规、君臣之仪,万物敷矣。<br>    (2)《想尔注。佚文(《广弘明集》卷十三引《辨证论·外论》引):<br>    道可道者,谓朝食美也。非常道者,谓暮成屎也。两者同出而异名,谓人根出溺,溺出精也。玄之又玄者,谓鼻与口也。<br>    《想尔注》把人体的孔窍,如肛门、生殖器和鼻、口叫“道路”,并用这些“道路”解释“道”,真是荒诞之极,但荒诞有荒诞的来历。本身也是一种思想。<br>    第41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可供阅读此章参考。<br>    第二章(今本第二章)<br>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br>    它和前一章不同,主要是讲有形有名,种种矛盾生,如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这些概念总是如影随形,种种变化由此生。万物变化,是万物自己蛮,圣人做的都是无为之事,说的都是不言之教,根本不去干涉它。开头不管,中间不管,结束也不管。万物生生不已,圣人听其白化,不居其功,反而有大功。(听其自然)<br>    【讨论】<br>    此章有简本。<br>    “恶已”,简本同帛书本,今本为求整齐,在前面加了“斯”字。<br>    “皆知善”,今本多作“皆知善之为善”,疑出《淮南子·道应》、《文子·微明》,这是古本的另一种写法。<br>    “斯不善已”,简本作“此其不善已”,帛书本作“斯不善矣”,今本作“斯不善已”。已是喻母之部字,矣是匣母之部字,读音相近。这里作“斯不善已”。已是句末语词,与矣同。<br>    “形”,王本为求通俗,改“较”,失韵,简本、何本、傅本同帛书本,不误。<br>    “盈”,今本避汉惠帝讳,改“倾”。<br>    “先后”,简本、龙兴碑、严本注(佚文)同,河本、王本、傅本改成“前后”。前后是空间概念,先后是时间概念,不一样。<br>    “恒也”,指永远如此,到处如此的东西。这是总结上文。简本、今本都没有这两个字。<br>    “圣人”,圣是聪明,天生聪明,绝顶聪明。古人说的圣人,本来意义上的圣人,都是上古帝王,有权有位,可以安民济众的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就是大家公认的圣人。这个词,《老子》特爱说,全书有24章提到,常作“是以圣人”如何如何,都是当作榜样,但没说到底是谁(见第2、3、5、7、12、23、27-29、34、47、49、57、60、63、64、66、68、72-74、79-81章)。圣人是古代的共同理想,除了《庄子》,没人反对。<br>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干事都是干无为之事,说话都是行不言之教。《老子》提倡自然,反对人为,书中到处都是讲这一套想法。“为”是不循自然之理,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为”反之,是叫人去掉人为的东西,复归于自然。“居”,简本、河本、王本同,傅本作“处”。楚简、秦简,处作尻,与居有别,汉代始混淆,《说文·尸部》已把尻当居。今本“处”字,原来往往都是“居”字。下面不再重复说明。<br>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种庄稼,养牲口,都要听其自然,听其自生,听其自长,不要揠苗助长,一口气喂出个肥猪。“作”有开始的意思,原文说万物开始生长,是万物自己在生长,你不要以发明者自居。“恃”是据有、持有之义。“居”也是占有的意思。弗恃弗居,听其自然,《老子》叫“玄德”。道外于人,是人所依所行;德存于心,是人所获所得。“玄德”是最高最深的德。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51章:“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谓之玄德。”有与恃,宰与恃,是类似说法。“弗”,否定副词,简帛文本,“弗”加于动词前,不加于形容词和副词前,仍有区别。今本往往以“不”代“弗”。“弗”和“不”的区别是什么?一般认为,“弗”是加在省去宾语的动词前或介词前,“不”是加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和介词前;形容词和副词前,也是加“不”而不加“弗”。“弗”作“不”,是避汉昭帝刘弗陵讳改字。古书中的弗、勿、不、毋、无等否定词,早期用法,古文字的用法,仍有区别,后来往往被混淆。它们,弗是帮母物部字,勿是明母物部字,音义相近。不是帮母之部字,毋同母,是明母之部字,音义相近。无是明母鱼部字,后世也和毋、勿相近。在传世古书中,它们常被换来换去,很难分辨其细微差别。“始”,简本作“怠”,帛书本、傅本作“始”,河本、王本作“辞”。古文字,怠、始、辞都是从台或从司得声(从心和台、司二字的合体),每每混用,这里作“始”。“成功”,简本作“成”,今本作“功成”。<br>    上博楚简《恒先》有一段话,可供参考:<br>    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br>    有万物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先后,和上文一样,但它更强调先后。<br>    第三章(今本第三章)<br>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贷,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br>    【大义】<br>    这一章主要是讲绝智去欲。前面讲过,有人就有欲。人,好名好利,一辈子,所有聪明劲儿,全用这上面了。尚贤,则争名;贵货,则夺利。《老子》认为,这是乱之所起。它认为,古代最聪明的帝王,都是采取愚民政策,让老百姓脑袋空空,不与人争高低,肚子吃饱,身体结实,能卖力气,而且最好一劳永逸地让他们傻下去,无知无欲,光知道什么是不敢干也不能干,就达到天下大治了。(绝智去欲)<br>    【讨论】<br>    “尚贤”,原作“上贤”。“上贤”即“尚贤”。《墨子》有《尚贤》篇,反对之。孔子亦尚贤,《老子》不尚贤。<br>    “难得之货”,稀有的财货。又见下第12、64章。<br>    “盗”,古人把侵犯财产罪叫盗,人身伤害罪叫贼。<br>    “不见可欲”,没见过钱的穷人,往往过不了金钱关,不见还朴实可爱,一见就穷凶极恶。孔子也有“无欲则刚”的思想,他说的“无欲”是求己不求人(《公冶长》5.11)。<br>    “使民不乱”,《淮南子·道应》作“使心不乱”,很多古书的引文都有这种写法,河本亦然,王本、傅本添字,作“使民心不乱”。<br>    “虚其心,实其腹”,参看第12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br>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是说使民无知无欲,只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他们不敢做也不许做的事而已。大人教小孩,经常有很多警告,从小就讲,让他们一开始就不动为非作歹的念头。西方生活,什么东西都写着caution,到处都是precaution,也是这种用意。作者认为,愚民要从根子愚,不准他们干的事,要让他们连知道都不知道,想都不敢想,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段话,想本作“使智者不敢不为,则无不治”,最接近帛书本。河本、王本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是后来加上去的。傅本略同河本、王本,末句作“则无不为也”,更远离本意。<br>    ……
展开
目录
    自序<br>    写在前面的话<br>    上篇 道经部分<br>    第一章<br>    第二章<br>    第三章<br>    第四章<br>    第五章<br>    第六章<br>    第七章<br>    第八章<br>    第九章<br>    第十章<br>    第十一章<br>    第十二章<br>    第十三章<br>    第十四章<br>    第十五章<br>    第十六章<br>    第十七章<br>    第十八章<br>    第十九章<br>    第二十章<br>    第二十一章<br>    第二十二章<br>    第二十三章<br>    第二十四章<br>    第二十五章<br>    第二十六章<br>    第二十七章<br>    第二十八章<br>    第二十九章<br>    第三十章<br>    第三十一章<br>    第三十二章<br>    第三十三章<br>    第三十四章<br>    第三十五章<br>    第三十六章<br>    第三十七章<br>    <br>    下篇 德经部分<br>    第三十八章<br>    第三十九章<br>    第四十章<br>    ……<br>    第七十八章<br>    第七十九章<br>    第八十章<br>    第八十一章<br>    附录<br>    附录一 老子传记资料<br>    附录二 《韩非子》的《解老》、《喻老》篇<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