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4876
  • 作      者:
    李存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年生,北京市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副总编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商鞅评传》、《智慧之门?老子》等,发表学术论文约二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之学”,亦即对天道、人道以及对知天、知人之知的认识。“究天人之际”是贯穿中国传统哲学单位普遍架构。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质上的系统”就由天论(宇宙论)、人论(人生论)以及知论(致如论或方法论)所组成的系统,而人论是其中心,“原善”、“为治”是其宗旨。本书以“问题解析体”的形成,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论部分的世界本原论、运动观、时空观、形形神观,人论部分的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价值观、历史观,知论部分的主客关系论、致知方法论、名实现、真理观等哲学问题,并突出了“天人合一”、“真善全一”、“知行合一”,以及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一、人性论与价值观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天论部分<br>    第一章 世界本原论<br>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阴阳”“六气”和“五行”<br>    在把某种物质或“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之前,中国哲学的早期思想是把世界视为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决定这一系统之运动变化的要素是“阴阳”或“六气”与“五行”。这样的思想实为中国古代之世界本原论的前导。<br>    “阴阳”思想的主要来源是《周易》(《周易》有“经”有“传”,此处指其“经”的部分)。《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卦画的起源可能很早,《易传?系辞下》有伏羲氏“始作八卦”之说;从八演成六十四卦并逐步完成卦辞和爻辞的编纂,大约在殷周之际。组成《周易》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是奇(━)偶(┅)两种符号,即所谓阳爻和阴爻,两爻以三重叠而组合成八卦,现卦相重而组合成六十四卦。<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    第一篇 天论部分<br>    第一章 世界本原论<br>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阴阳”“六气”和“五行”<br>    第二节  老庄的“道”“气”思想及其历史延伸<br>    一 老子的“道”“气”思想<br>    二 庄子的“道”“气”思想<br>    三 《淮南子》的“道”“气”思想<br>    四 《易纬?乾凿度》的“四太”说<br>    第三节 《中庸》、孟子的道德之“天”<br>    第四节 先秦气论诸说<br>    一 《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br>    二 《易传》的“太极”“阴阳”说<br>    三 惠施的“大一”“小一”思想<br>    四 《管子?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br>    五 阴阳五行家的“气”生“五行”思想<br>    六 荀子的“阴阳之化”和“水火有气而无生”思想<br>    第五节 董促舒的“天”“元”思想<br>    第六节 汉代的元气论及其历史延伸<br>    一 汉代的元气论<br>    二 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和杨泉的元气论<br>    三 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论<br>    第七节 魏晋玄学的贵无论、崇有论与独化论<br>    一 王弼的贵无论<br>    二 裴頠的崇有论<br>    三 郭象的独化论<br>    第八节 佛教的“性空”与“唯心”思想<br>    一 道安的“本无性空”论<br>    二 僧肇的“不真空论”<br>    三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br>    四 智顗的“一念三千”说<br>    五 玄奘、窥基的“唯识”论<br>    六 法藏、澄观的“四法界”说<br>    七 慧能的“一切法在自性”思想<br>    第九节 宋明道学的气体论、理本论与心本论<br>    一 张载的气本论<br>    二 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本论<br>    三 陆九渊、王守仁的心本论<br>    四 气本论的复兴<br>    思考题<br>    第二章 运动观<br>    第一节 “运”与“静”<br>    第二节 “变”与“常”<br>    第三节 运动之原因<br>    第四节 运动之基本规律<br>    一 “一阴一阳”与“反复”<br>    二 渐变与骤变<br>    三 “化不易气”<br>    思考题<br>    第三章 时空观<br>    第一节 时空之“名”<br>    第二节 时空之性质<br>    第三节 时空之无限与有限<br>    思考题<br>    第四章 形神观<br>    第一节 鬼神之有无<br>    第二节 形神之产生<br>    第三节 形神之“灭”与“不灭”<br>    思考题<br>    第二篇 人论部分<br>    第五章 天人关系论<br>    第六章 人性论<br>    第七章 价值观<br>    第八章 历史观<br>    第三篇 知论部分<br>    第九章 主客关系论<br>    第十章 致知方法论<br>    第十一章 名实现<br>    第十二章 真理观<br>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