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1701
  • 作      者:
    (德)奥特弗里德。赫费(Otfried hoffe)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人们可以将本研究当作一部致力于系统性的评注来读。在给出《批判》作为现代哲学关键文本的四个理由(第1章)这后,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对于人们通常喜欢的简化进行了反驳,并从题辞、两版序言和“导言”开始,揭示康德更加宏大的、可供当今哲学绝大部分选择的规划。接下来,本研究试图逐一地为康德的“感性论”(第二部分)、“分析论”的“演绎”与“图型说”(第三部分)及其“原理”(第四部分)、“辩证论”(第五部分)与“方法论”(第六部分的第21至第22章)辩护,从而有力地批驳那些鲁莽的指责。每一部分我们都始之于引导性的文字,继之以解说与评注,最后给出批判性的评价,对于与新近的争论相关的讨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每一部分得出阶段性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最后借助于考察康德的隐喻(第23章)做出总结性的回顾(第24章)。这一回顾给《批判》调以谨慎的节食配方,但又避免消瘦到形销骨立,战战兢兢,无法站稳。由于总是还有许多理由来赞许康德的著作,我们不妨借用荷尔德林的激情,将他的话(《书信》,235)转用到哲学上来:《批判》“你必须加以研究,那时你将没有足够的钱去购置一盏灯与灯油,从午夜到鸡鸣的时间也嫌不够。”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 本书分24个章节,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作了研究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哲学的科学理论、直观的哲学、未完成的演绎、物理学化、宇宙论的矛盾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四条理由
  第1.1节  历史意义
  对于学习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来自于阅读。近代以来虽然涌现出大量卓越的著作,但没有一部著作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如此持久地改变了现代思想。尽管先有培根、笛卡尔、霍布斯的著作,后有帕斯卡尔、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和卢梭的著作,继而有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的著作,随之还有弗雷格、胡塞尔、罗素、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但是,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列举出一个比康德第一批判更重大的现代哲学事件来。
  这部著作不仅被德国理念论和后来的新康德主义奉为圭臬,而且也成为理念论的批判者阿图尔·叔本华和新康德主义的批判者马丁·海德格尔的指南。类似的情况同样适用于至少曾经赢得整个分析哲学的弗雷格的逻辑与数学理论,适用于甚至对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都产生影响的毛特纳(F.Mauthner)的语言批判,适用于维也纳学派和卡尔·波普尔。对于泰奥多·W.阿多诺来说(如1959年编辑出版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理性批判所扮演的角色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黑格尔的辩证法。
  美国实用主义的奠基者查尔斯·S.皮尔士早已将《批判》称赞为“我的哲学母乳”(1909,143)。普特南(1993,221)的说法则是:“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只有通过康德的这部著作才获得了它们实际被关注的形式”。事实上,不论人们想到的是理性的自我批判,还是主体的转向,是数不尽的关于空间与时间的理论、先验的“我思”以及关于作为自然科学语言的数学的先天综合学说,直至对于所有上帝证明的批判,哪怕是想到自律道德的基本特征:只要你对于《批判》加以研究,你就会熟悉从那时以来的哲学的根源。
  它的历史重要性还远不止于此。从精神历史的角度来看,康德生逢据称缺少自我批判的启蒙时代。由于启蒙最迟通过《批判》成为反思性的和自我批判性的,人们尽管可以批判这一时代所有实质性的见解,但是,对于这一时代的基本态度人们却找不到严肃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既没有自己思考的决心,也没有摆脱个人利益,将普遍的人类理性解放出来。“上帝的立场不许哲学窥视”这句重新被人挂在嘴边上的话或许会提醒德国理念论要顾及谦逊。相反,这对于康德则是不必要的,因为他早在《批判》之前很久就迫使哲学学会了谦逊。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引用方式,缩略表
前言
第1章  四条理由
 第1.1节  历史意义
 第1.2节  一种可供选择的基础哲学
 第1.3节  认识的世界主义
 第1.4节  (自然)科学时代的实践哲学
第一部分  更加完备的规划
第2章  创新与传统
 第2.1节  知识服务于道德
 第2.2节  窘困的求知欲
 第2.3节  法理批判
 第2.4节  经验的哲学
 第2.5节  取代自然化吗?
第3章  通过主体性的客观性
 第3.1节  作为科学的哲学
 第3.2节  认识的革命
 第3.3节  显相自身就是真实的
第4章  哲学的科学理论
 第4.1节  决定性的问题
 第4.2节  在科学的关联整体中
 第4.3节  此岸的超验性
 第4.4节  三种异议
第5章  第一个过渡性结论:关于规划
  第5.1节  没有语言批判的哲学?
 第5.2节  世界主义的关切
 第5.3节  认识的尖峰漫步
第二部分  只有人才需要数学
第6章  直观的哲学
 第6.1节  反对轻视感性
 第6.2节  单纯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第6.3节  两种优先性
 第6.4节  没有经验的感性
第7章  先验几何学
 第7.1节  数学、元数学与形而上学
 第7.2节  数学包含先天综合吗?
 第7.3节  先验空间的不确定性
第8章  第二个过渡性结论:感性与世界
 第8.1节  超越实在论选择的理念论
 第8.2节  只有人才需要数学
 第8.3节  面对坠崖危险的尖峰漫步
第三部分  先验语法
第9章  范畴
 第9.1节  一种新的逻辑
 第9.2节  纯概念
 第9.3节  判断表
 第9.4节  范畴表
第10章  辩护
 第10.1节  证明的目标
 第10.2节  先验的自我意识
 第10.3节  附论:康德一笛卡尔
 第10.4节  在经验的界限内
第11章  未完成的演绎
 第11.1节  第三种能力
 第11.2节  辅助性的判断力
 第11.3节  先验图型
第12章  第三个过渡性的结论:知性与世界(一)
 第12.1节  基本概念
 第12.2节  三重真理
 第12.3节  对自然主义的批判
第四部分  先验的自然规律
第13章  数学化
 第13.1节  先验原理
 第13.2节  直观
 第13.3节  知觉
第14章  物理学化
 第14.1节  实体:持存性
 第14.2节  因果性
 第14.3节  经验思维
第15章  第四个过渡性结论:知性与世界(二)
 第15.1节  反对对于外在世界的怀疑
 第15.2节  自在之物
 第15.3节  没有数学就没有科学
 第15.4节  概率论能够取代因果性吗?
第五部分  形而上学之后的形而上学
第16章  建构性的解构
 第16.1节  重新评价辩社论
 第16.2节  三种错误推论
 第16.3节  幻相中的真理
第17章  精神的批判哲学
 第17.1节  先验心理学
 第17.2节  幻想的物化
 第17.3节  论身心二元论
 第17.4节  备选的方案
第18章  宇宙论的矛盾
 第18.1节  建构性的怀疑
 第18.2节  先验的解答
 第18.3节  论世界的开端与可分割性
 第18.4节  宇宙论的自由还是实践的自由?
第19章  先验神学
 第19.1节  整全的范式转换
 第49.2节  新的上帝概念
 第19.3节  摧毁一切上帝的证明
 第19.4节  复活(普兰汀加)?
第20章  第五个过渡性结论:理性与世界
  第20.1节  三条研究原则
 第20.2节  令人惊异的批判的完成
 第20.3节  形而上学还是实证主义?
第六部分  认识的普遍主义
第21章  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
 第21.1节  法律取代数学
 第21.2节  道德
 第21.3节  合理的希望
第22章  体系与历史
 第22.1节  建筑术
 第22.2节  世界概念与学院概念
 第22.3节  哲学考古学
第23章  康德的隐喻
 第23.1节  “分解物质”
 第23.2节  “內在的环环相扣的结构”
 第23.3节  “谎称新陆地”
 第23.4节  “倒塌了的大厦的废墟”
 第23.5节  “在真空中飞行”
 第23.6节  “诉讼取代战争”
第24章  回顾与展望
  第24.1节  再先验化
 第24.2节  颠覆性的肯定
 第24.3节  超主体性
 第24.4节  一个认识与道德的世界共和国
附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