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1065
  • 作      者:
    郑又贤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的专著,书中以问题为主线,以新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成的范畴、体系和方法,对实践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思维等时代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郑又贤,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方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优秀专家;全国首届百名“两课”优秀教师,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先后主持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2000年度及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持教育部三个项目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300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福建省政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全国第四届青年读物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以问题为主线,以新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成的范畴、体系和方法,对实践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思维等时代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亟需发展和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全面理解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完整内涵
    现在理论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议还比较大。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继续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者,都同他们固守既成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偏狭理解有关。过去,人们总习惯于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最终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问题。这显然过于简单了。为了有助于人们就哲学的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我们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完整内涵,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思维和存在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矛盾的联系或日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若离开这种辩证的矛盾联系,我们就无法真正全面而科学地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第一方面是指“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实际上就是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因为,在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上,思维和存在是相互排斥的:肯定存在就必然要否定思维;肯定思维就难免要否定存在。而这又是哲学家们首先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指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恩格斯也是从这个“起点”出发来说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即要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或相互对立。如果看不到这种对立,就不可能正确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从而也谈不上真正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庸俗唯物论就是一个犯这种错误的典型例子。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全面理解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完整内涵
一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二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或“同一性”
三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隐”内涵:二者关系的辩证性和实践基础

第二章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新思考
一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中“实践”之本意
二 能否用“实践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 透视“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第三章 透析辩证唯物主义之“物”
一 正确理解物质、物质性、实践的关系
二 全面把握物质的多层含义

第四章 现代科学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深化
一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
三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深化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四 现代科学革命丰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五 现代科学发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五章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一 从构成条件看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科学性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观
一 文化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二 文化生产力
三 文化资本
四 文化革命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形态
一 “三个代表”的文化哲学诠释
二 小康社会的文化解读
三 和谐社会的精神维度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探析
一 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二 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三 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根本路径
四 贯彻为人民谋利益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第九章 哲学之“本”与科学发展观
一 以物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之本
二 以实践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历史观之本
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之本
四 科学发展观中“以物为本”、“以实践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凝结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的原理
三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的高度统一
四 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印证了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升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观点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背景及其本质特征
二 可持续发展观呼唤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第十二章 作为现代思维重要方式的网络思维
一 现代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与发展
二 作为现代思维重要方式的网络思维
三 网络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第十三章 关于“客观真理”的重新审视
一 理论界关于“客观真理”的理解不尽相同
二 列宁对“客观真理”概念的具体使用
三 是否承认“客观真理”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四 “客观真理”的提法带来一系列的逻辑矛盾
五  若干结论

第十四章 真理及其具体性新探
一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二 真理是理性之真
三 具体真理及其逻辑思维行程
四 价值评价不是真理

第十五章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一 关于生产关系内涵的微观考察
二 生产关系同经济基础的主要区别
三 生产关系同经济制度的异同分析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新论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 什么是资本主义
三 社会主义因素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在其内部成长
四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十七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哲学思考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要求
二 构建和谐社会要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
三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理念整合和协调
四 加强理念的整合和协调的具体构想
五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和疏导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与文化发展战略
一 新中国文化生态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建设实践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化生态
三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分析

第十九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优势地位
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的几个问题
三 优化教学方法、形式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