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27686
  • 作      者:
    王立胜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哲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接触了关于晚年毛泽东的一些材料,遂被晚年毛泽东忧国忧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呕心沥血的精神所吸引,于是打算找个角度,将晚年毛泽东的研究继续下去。晚年毛泽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极为复杂的矛盾复合体。他以良好的动机开始了他的艰苦探索,可在许多重大行动上却以灾难性的结果留给了社会,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结局。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立胜,1963年生,山东莒南县人。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毛泽东邓小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1985年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政史系,1991年山东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工作。1993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1998年1月调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2001年1月任中共山东省昌乐县委副书记、昌乐县人民政府县长,2005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书记。     主要荣誉和学术成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佳理论上作者”;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走向崇高——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世界的理性寻求》、《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研究》、《重新认识毛泽东》等十多部著作,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十余篇被中国人民人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研究,呼吁建立由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走向实践的“中国乡村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对晚年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的研究,目的是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当前的实践。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内容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历史的联系。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是l978年以后才陆续提出来的,但摆脱苏联模式,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50年代中期以后就开始了。众所周知,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探索,虽然有严重失误,但也有重大的成功。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固然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且确已成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导。然而,在探索中的失误,也已经成为今天深化改革的有益借鉴。事实上是,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接受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积极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也正是因为已经有了过去那么多的经验教训的缘故。因此,无论毛泽东晚的成功还是失误,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就这种意义上说,研究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实践,就应当成为补充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如果说《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的作者需要进一步努力的话,还应该将对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更自觉、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应当成为我们所有关心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实践研究的同仁们共同努力的正确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探索进程的历史描绘
  第一章 探索的前奏:改造中的建设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1956年开始的,但我们对他的探索历程的描述和研究不能从此开始。因此在此之前毛泽东已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构想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转变,设想以改造和建设并举的方法,在实现社会性质根本变化的同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转变对他后来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这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本身的经验教训给他1956年开始的探索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成功经验也从原则和方法上给他后来的探索以深刻的启示。因此,在具体描述和研究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前,对他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和实践,特别是对改造中的建设的特点进行一番考察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事情。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到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时也宣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按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这时他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构想将变成现实。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根据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两个反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基本精神的纲领性文件制定的,最初曾拟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后来几经修改才去掉了“新民主主义”的定性称谓,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构想没有变。这个纲领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各项政策,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纲领。历史事实表明,党和毛泽东在建国的头三年里,是不折不扣地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划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这三年里,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党的领导人的思想也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迅速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按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中介,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中介,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就必然使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突出出来;即中国何时和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由于在建国的头三年,毛泽东是老老实实地遵循《共同纲领》来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路也是与《共同纲领》的观点相符合的。从现有的材料来看,他的基本想法就是稳定地、从容地进入社会主义。这有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他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时间量上进行了大略的估计,即15年到20年之后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党外人士曾经询问过这一问题,毛泽东明确表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概二三十年吧!”二是设计20年后,我国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转入社会主义,即先实现工业化,然后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总体布局。1949年7月,毛泽东向中央团校毕业生讲话说: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即转入社会主义。1951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和三反运动的决定时还说,“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工业化和农村社会化”,这就是说在20年内还是新民主主义时期。
  在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支配下,在建国头三年中,毛泽东一方面按照他的设想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进行批评和纠正,以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顺利实现。
  然而,1952年底随着经济恢复的顺利进行,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执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正是在这时,毛泽东改变了建国前后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开始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2年9月24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在听取了周恩来关于“一五”计划轮廓问题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后,毛泽东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讲了一段话。大意是: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问题,现在这个内容就更丰富了。工业中,私营占32.7%,国营占67.3%,是三七开,商业零售是倒四六开。再发展5年,私营比例会更小。但绝对数字仍会有些发展,这还不是社会主义。5年以后如此,10年以后会怎么样,15年以后又怎么样,要想一想。到那时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们也将接近共产党了。农村也要向合作互助发展,前5年不准地主、富农参加,后5年可以让他们参加。
  从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开始详细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针、策略和途径问题。10月2日,刘少奇访苏,毛泽东委托他向斯大林征求意见。在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同一些地方上的领导同志也谈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1953年2月17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讲了在湖北视察时同孝感地委负责同志谈话的内容。他说: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是走向社会主义。我给他们用扳指头的办法解释,类似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10年到15年走完。我让他们把这话传到县委书记、县长。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水到渠成,防止急躁情绪②。1953年4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听取邓子恢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时,在自已的记录稿后面写道:在10年至15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专门讨论了李维汉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后,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后经过中央的多次开会讨论,以及对有关的文件进行修改补充,到1953年12月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从此以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成为“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党和毛泽东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代替了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构想,使我国人民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很显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不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又一个新的设想。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原来的新民主主义构想相比是有较大变化的,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
  由“将来突然转变论”变成了“现在逐步过渡论”。按照原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是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转变,过渡是15年、20年之后的事。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说,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这种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地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②过渡时期总路线改变了这一点,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就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9月8日,周恩来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思想:“我国根据国际条件尤其是国内各阶级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采取这种激烈的突然变革的办法,而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在过渡时期中,要使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地增加。过去我曾与盛丕华先生说过,将来是‘阶级消灭,个人愉快’。就是说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做到‘水到渠成’。”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篇探索进程的历史描绘
第一章 探索的前奏:改造中的建设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到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模式对建设之路的启示
三、改造过程中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第二章 探索的开始:1956年前后对建设道路的独立思考
一、历史的转折与新的任务
二、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三、对中国建设道路的狡立思考

第三章 探索的全面展开(上):我们要摸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大跃进”剖析
一、从批评反冒进到“大跃进”
二、“大跃进”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大跃进”与辩证法

第四章 探索的全面展开(下):我们要摸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人民公社化运动剖析
一、由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
二、人民公社化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历史唯物论

第五章 探索失误的纠正:从初步纠“左”到“伤筋动骨”
一、从初步纠“左”到纠“左”受挫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反思——倡导结合实际读政治经济学著作
三、“八字”方针与经济调整
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全面调整

第六章 探素的转向“抓董命,促生产”木堇式的形成
一、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及探索的转向
二、“抓革命,促生产”模式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七章 探索陷入迷途: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文化大革命”
二、《五·七指示》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中篇探索内容的逻辑再现

第八章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运行道路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目标的设计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运思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特点的把握

第九章 探索经济建设的道路
一、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
二、对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设计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
四、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五、对商品经济的认识
六、技术革命与经济建设

第十章 探索政治建设的道路
一、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
二、人民内部矛盾
三、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
四、反对官僚主义
五、阶级斗争

第十一章 探索文化建设的道路
一、对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的设计:实现高度现代文化
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三、人类文化成果的批判与继承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五、知识分子与文化建设
下篇探索结果的理性反思

第十二章 探索的基本原则
一、三个基本原则
二、基本原则与认识国情
三、基本原则与思想来源

第十三章 从几对关系中反思探索
一、“本本”与经验
二、理论与实践
三、个人与集体

第十四章 对探索中遇到的几个重大关系的辩证思考
一、政治与经济的统
二、巩固与建设的统
三、改造世界与改造人的统

第十五章 晚年毛泽东的探索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
一、晚年毛泽东的探索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
二、晚年毛泽东与所谓“斗争哲学”
三、晚年毛泽东与所谓道德主义
四、晚年毛泽东与所谓民粹主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