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目录30卷,考异30卷,正文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记载,到五代末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凡113主,共1362年。以编年为体,记述了周秦至五代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部情况。
《资治通鉴》的史料引用极为丰富,除17部正史,又援用杂史史料多达300余种。对史事的叙述,一件事情往往用数种材料写成,年月事迹有歧义的地方,考订后注明取舍的原因。
《资治通鉴》采用分工撰写和一人定稿、统一修辞相结合的方法。刘恕、刘颁、范祖禹分工协修,司马光总其大成。编写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叫做“丛目”,把收集的史料标明事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第二步叫做“长编”,对丛目中的史料详加考辨,选择记述较为详尽者重新编写。这两步工作由协修人员担任,书吏进行抄录。第三步由司马光对长编删改润色,写成定稿。
作为供皇帝阅览的史书,修撰《资治通鉴》的政治意图非常明确--通过讲述历史,教导为政者多行仁政王道,宣扬以“仁”、“诚”为王道之本的政治哲学,以达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政治目的。因此,《资治通鉴》所记内容偏重于政治、军事,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述则很简略。
《资治通鉴》问世后好评如潮,宋神宗赞其:“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朱熹赞扬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要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无处事之方。读此书,由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通鉴室记》)这主要取决于《资治通鉴》采用的完善的编年叙事方法。这些编纂方法对后世史书的编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同时用追叙和结语的手法,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使人一目了然。记述重大历史事件首尾贯通,刻画重要历史人物细致生动,并且扼要地纳入了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及其实际运用情况,克服了一般编年史书的缺点。其次,史料运用灵活,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及历史事件的叙述,系统而明晰;叙事简洁平实,增强了史书的文学性。另外,还删除了其他史书普遍收录的一些迷信史料,如符瑞、神异、怪诞等。
……
展开
——张炜(山东省作协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