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北方旱地有着特殊意义。北方统一之前,北魏以当时所控制的河套地区为经营重点,在五原至稠阳间挖了一条长70里的渠道,建成南北宽20里的灌溉区。北方统一之后,河套水利事业又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河套的水利工程在前套、后套各成体系。444年,宁夏境内薄骨律镇的守将刁雍修复了240里干渠,灌溉了4万余顷农田,在黄河西岸另开了40里引水渠道与干渠相接,解决了灌渠水源问题,并总结出“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概,谷得成实”的合理灌溉方式,使得该区成为“官课充足,民亦丰赡”的富庶地区。后套的引黄灌溉工程、主要有两处,其中一处在黄河南岸沃野镇附近,从镇南汉临戊县故城引河水北流,过沃野镇向东,淤灌渠道两岸农田;另一处在今包头一带,渠长70里,灌区南北宽20里。
3.唐代
唐代,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经济实力,对原有水利工程进行了颇有建树的建设。780年,在内蒙古九原县开陵阳渠;796~803年,又修建了咸应渠、永清渠,渠水浇灌的几百顷农田获得了稳定收益。前套平原是唐朝发展水利、引黄灌溉的重点。820年,宁夏修复了光禄渠,使得千余顷盐卤地变为良田;回乐县南的薄骨律渠经过修复,仍然发挥着良好效益,可灌良田千余顷;灵武县西开凿的御使渠可灌农田2000余顷。824年,回乐县开凿的特进渠可灌田地600余顷。
4.宋西夏金元时期
西夏政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在河套富饶而古老的黄河灌区兴建农田水利,开渠种稻。在前套平原,他们主要修复了宁夏的唐徕、汉延两条干渠进行引黄灌溉,出现了“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的喜人景象。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发利用了河西走廊甘州凉州之间的河流来发展灌溉事业,因而灌区也成为西夏政权的重要经济基础。元代,由于军事驻防需要,在前套、河西走廊“凿渠灌田”,带动了黄河上游农田水利建设。元代元年(1264年),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受命修复汉唐以来的大型水利工程,几年后,400里长的唐徕渠、250里长的汉延古渠畅引黄河水,同时前套灌区其他10多条干渠和68条支渠也得到了修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