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功能类型为基础的设计研究似乎已是久远的事了,作为大型工程设计项目,体育建筑技术复杂、项目含金量高,越来越受到设计单位的重视,但作为最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其相关研究却没有赢得应有的地位。体育建筑曾经作为现代社会技术进步的代表,伴随现代建筑的发展,尽显华芳。时至今日,当体育建设日益贴近市民生活,已被冷落多时的体育建筑研究突然变得迫切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由国家兴办,体制单一,制约了城市体育设施的发展。随着体育体制向社会化方向的逐步转变,体育产业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然而,限于学科分类,体育院校无法对体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建筑和城市规划学科也没有从根本上予以重视;设计单位发表的论文又多限于以工程实践总结为主的评论与分析;设计师思想被动,研究范围狭小,缺乏深度与广度——上述现状导致体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了解体育工艺要求、决策主观,导致建成后使用不便,形成二次浪费;城市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片面强调体育建筑的体量宏伟与标志性,与周围环境严重冲突,致使体育馆的建设与养护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体育投入渠道正在多样化,运动、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体育设施不断涌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体育产业化对体育设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加强体育建筑研究,为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高效灵活的设施。
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体育建筑的研究得到不断深化与积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所有场馆均由国内建筑师完成,并成功地举办了当时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然而,进入21世纪,伴随着跃进式的建设速度和普遍的浮躁与急功近利,违背体育建筑基本规律的错误设计经常重复出现,体育建筑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及全运会的主办权改由各省市竞争申请,激发了各城市兴建体育设施的热情,全国各地体育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兴建规模大、标准高、配套完善的竞技体育设施已成为各地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导致主观决策,忽略了体育建筑基本的功能要求,建筑设计盲目求新求变,不仅许多新的体育功能无法满足,一些过去的研究结论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建设成本日益升高,体育设施的灵活性、适应性却没有明显改观。2004年,在北京奥运主要设施已确定实施方案后,开展了长达半年的设施“瘦身”的讨论,这样前后颠倒的过程,突显体育建筑研究的缺失,证实了早期建设决策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北京奥运建设迎来了许多国际建筑师,然而国际著名体育建筑专业设计公司的方案却大多落选。完成“鸟巢”和“水立方”的境外公司,体育建筑的研究与设计经验积累少得可怜,却因体育建筑之外的设计构思中标项目。在如此情形下,这些建筑的建设“成就”就在于对其建造复杂性的高投入、高成本的成功解决,但对体育建筑科学研究的促进却十分有限。
作为大型公共建筑,体育建筑不仅功能复杂,更承载了许多社会责任,作为城市重大的公共投资项目,体育建筑的建设迫切需要回归科学研究、理性决策、符合逻辑的设计之路。进入后奥运时代,体育建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科学问题依然很多。首先是对体育场馆的科学定位。国际上,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主体是以国家和公营事业投资为主,民营投资参加的多是职业化商业运营较为成功的领域,如美国的棒球、橄榄球、篮球场馆和欧洲的足球场等。而我国,体育建筑建设与养护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位混淆,存在前期公共投入控制不严、后续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其次是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盲目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