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此书的主体内容缺乏独创性,但在评语、赞语的撰写和书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形式颇具独创性。每一章结构均同:首先是“赞日”,为四句赞语,四言,用韵,对本章内容作导读式论赞。“赞”之下先引陆羽《茶经》中相关文字,后引其他茶书内容。最后是一段“评曰”,对本章内容作点睛式点评。赞与评,均为作者自撰。总体看,显得严整一律。此种形式,此前茶书尚未有过。
二是引文均注明出处。古代茶书内容,彼此引录的情况相当普遍,但不少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地不注出处,既易造成混乱,也有悖于学术道德。《茗笈》在这方面是做得很规范的。同时,其引文亦非全然照录,基本上都是重新归纳组织。
三是评点亦颇具眼光见识。例如,第七章评:“汤最忌烟。燃柴一枝,浓烟满室,安有汤耶,又安有茶耶?可谓确论。田子艺以松实、松枝为雅者,乃一时兴到之言,不知大谬茶理。”第十章评:“汤铫宜锡与砂,瓯则但取圆洁白瓷而已,然宜小。若必用柴、汝、宣、成,则贫士何所取办哉?许然明之论,于是乎迂矣。”并非人云亦云。第十六章评:“人论茶叶之香,未知茶花之香。余往岁过友大雷山中,正值花开,童子摘以为供,幽香清越,绝自可人,惜非瓯中物耳。乃予著《瓶史》,月表插茗花,为斋中清玩。而高廉《盆史》亦载茗花,足以助吾玄赏。昨有友从山中来,因谈茗花可以点茶,极有风致,第未试耳,姑存其说,以质诸好事者。”也是前人未曾谈及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