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320814
  • 作      者:
    屠大维,赵其杰,王梅编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屠大维,1987、1989、1993在浙江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感检测及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及仪器、机器视觉及机器智能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常务理事、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分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负责完成省部及企事业项目30余项。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合作出版专著1本。曾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政府重大工程“上海科技馆”建设立功竞赛个人记功等荣誉。入选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兼任民革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展开
内容介绍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以测控技术为基础,以测控系统计算机集成应用为目的,讨论信号的获取、传感、处理和反馈控制、计算机集成应用等问题,旨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全书共6章,前3章为信号、传感、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第4章为系统及系统特性分析基础;第5章为计算机集成应用基础,介绍机械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通信、总线等基础知识;第6章为测控系统应用实例。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信号和传感技术等传统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强调系统集成应用。因此,《机械工程测控技术基础及系统集成应用》可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推行素质教学、工程教学改革的特色教材,也可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信道的抗干扰措施
    信号通道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抗干扰措施:
    1)合理选用元器件和设计方案。如尽量采用低噪声材料、放大器采用低噪声设计、根据测量信号频谱合理选择滤波器等。
    2)印制电路板设计时元器件排放要合理。小信号区与大信号区要明确分开,并尽可能地远离;输出线与输入线避免靠近或平行;有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如大电感元件、变压器等)尽可能地远离输入端;合理地接地和屏蔽。
    3)在有一定传输长度的信号输出中,尤其是数字信号的传输可采用光耦合隔离技术、双绞线传输。双绞线可最大可能地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远距离的数据传送,可采用平衡输出驱动器和平衡输入的接收器。
    4.10.4接地设计
    系统电路中地线是所有电路公共的零电平参考点。理论上,地线上所有位置的电平应该相同。然而,由于各个地点之间必须用具有一定电阻的导线连接,一旦有地电流流过时,就有可能使各个地点的电位产生差异。同时,地线是所有信号的公共点,所有信号电流都要经过地线。这就可能产生公共地电阻的耦合干扰。地线的多点相连也会产生环路电流。环路电流会与其他电路产生耦合。所以,认真设计地线和接地点对于系统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接地方式有下列几种可供选择。
    1.单点接地
    各单元电路的地点接在一点上,称为单点接地。其优点是不存在环形地回路,因而不存在环路地电流。各单元电路地点电位只与本电路的地电流及接地电阻有关,相互干扰较小。
    2.串联接地
    各单元电路的地点顺序连接在一条公共的地线上,称为串联接地。每个电路的地电位都受到其他电路的影响,干扰通过公共地线相互耦合。虽然接法不合理,但因接法简便,还是常被采用。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现代机械系统中的测控技术和系统集成
0.2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1章 信号及信号分析
1.1 概述
1.2 信号分类与描述
1.2.1 信号的分类
1.2.2 信号的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
1.3 信号的时域分析
1.3.1 信号分析中的常用函数
1.3.2 信号的时域运算
1.3.3 信号的时域分解
1.3.4 周期信号的强度
1.4 周期信号及其频域分析
1.4.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函数展开式
1.4.2 傅里叶级数的复指数函数展开式
1.4.3 周期信号的功率及功率谱
1.5 非周期信号及其频域分析
1.5.1 傅里叶变换
1.5.2 能量谱
1.5.3 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1.5.4 典型功率信号的频谱
1.6 随机信号及其分析
1.6.1 概述
1.6.2 随机信号的主要特征参数
1.6.3 相关分析及其应用
1.6.4 功率谱分析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传感技术基础
2.1 概述
2.2 传感器分类及其基本特性
2.2.1 传感器的分类
2.2.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3 机械式传感器
2.4 电阻式传感器
2.4.1 电位器式传感器
2.4.2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5 电感式传感器
2.5.1 可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
2.5.2 涡流式电感传感器
2.5.3 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
2.6 电容式传感器
2.6.1 工作原理
2.6.2 类型
2.6.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等效电路
2.6.4 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
2.6.5 电容传感器的应用
2.7 压电式传感器
2.7.1 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2.7.2 压电式传感器简介
2.7.3 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2.7.4 压电晶片的并联和串联
2.7.5 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7.6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2.8 磁电传感器
2.8.1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2.8.2 霍尔传感器
2.9 光电传感器
2.9.1 光电效应
2.9.2 光电器件及其特征
2.9.3 测量电路及应用
2.10 热电式传感器
2.10.1 热电阻
2.10.2 热敏电阻
2.10.3 热电偶
2.11 计数编码类传感器
2.11.1 感应同步器
2.11.2 光栅传感器
2.11.3 磁栅传感器
2.11.4 光电编码器
2.12 图像传感器
2.12.1 CCD芯片
2.12.2 CMOS芯片
2.12.3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2.13 微型、智能及网络传感器
2.13.1 微型传感器
2.13.2 智能传感器
2.13.3 网络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号处理基础
3.1 信号处理概述
3.2 模拟信号处理基础
3.2.1 模拟信号处理概述
3.2.2 信号放大
3.2.3 调制解调
3.2.4 滤波
3.3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3.3.1 数字信号处理概述
3.3.2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步骤
3.3.3 A/D、D/A转换器
3.3.4 采样定理
3.3.5 泄漏与加窗处理
3.3.6 离散傅里叶变换
3.3.7 栅栏效应
3.3.8 常见数字信号处理
参考文献

第4章 系统及系统特性分析基础
4.1 线性系统与常微分方程
4.1.1 系统分类和特点
4.1.2 定常线性系统
4.2 系统传递函数
4.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4.2.2 环节的串联、并联和反馈
4.2.3 一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2.4 传递函数框图及其等价变换
4.3 系统频率响应函数
4.4 系统脉冲响应函数
4.5 一阶、二阶典型系统特性分析
4.5.1 一阶、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
4.5.2 一阶、二阶系统对典型激励的响应
4.6 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
4.7 系统不失真条件
4.8 系统负载效应
4.9 系统校正
4.10 系统的干扰源和抗干扰性设计
4.10.1 系统干扰源
4.10.2 供电系统干扰及其抗干扰
4.10.3 信道干扰及其抗干扰
4.10.4 接地设计
参考文献

第5章 计算机集成应用基础
5.1 概述
5.2 单片微控制器
5.2.1 单片微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5.2.2 单片微控制器的指令系统
5.2.3 单片微控制器的特点及应用
5.3 数字信号处理器
5.3.1 DSP算法的特点及其硬件要求
5.3.2 DSP处理器的基本结构组成
5.3.3 DSP应用系统的优点及其应用
5.4 嵌入式微处理器
5.4.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5.4.2 嵌人式系统的组成结构
5.4.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5.5 可编程序控制器
5.5.1 PLC概述
5.5.2 PLC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5.5.3 PLC指令及其程序设计
5.6 系统集成中的计算机接口技术
5.6.1 系统集成中接口技术的作用
5.6.2 系统集成中计算机接口
5.7 计算机通信原理与人机接口
5.7.1 计算机通信原理
5.7.2 人机接口
5.8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网络协议
5.8.1 计算机网络
5.8.2 网络结构与协议
5.9 计算机测控系统集成体系结构
5.9.1 计算机测控系统集成体系
5.9.2 管控一体化集成体系
5.10 现场总线技术
5.10.1 现场总线简介
5.10.2 现场总线的结构特点与优点
5.10.3 几种典型现场总线
参考文献

第6章 测控系统应用实例
6.1 物料自动分拣系统中的传感和系统集成
6.1.1 概述
6.1.2 系统结构
6.1.3 系统集成
6.2 智能焊接机器人焊缝跟踪测控系统
6.2.1 概述
6.2.2 智能焊接机器人的主要子系统及其功能
6.2.3 智能焊接机器人的计算机集成
6.2.4 基于视觉的焊缝跟踪测量与控制
6.2.5 基于视觉的焊缝跟踪软件流程
6.3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6.3.1 概述
6.3.2 虚拟仪器技术与基本构成
6.3.3 虚拟仪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