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口
牡丹江市人口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资料是1886~1893年间成稿的《宁古塔村屯里数》,从中得知牡丹江市版图内人口共有465户;中东铁路修建使人口得以聚集,至“九一八”事变前,牡丹江站周围居民共3511人;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殖民经济发展,使大量省外移民涌入,当地人口以惊人速度增加;1945年牡丹江,全市人口已达到237000余人;由于战乱和土匪骚扰,从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前,市内人口大量逃亡,人口骤然下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逐渐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人口又逐渐上升。据《牡丹江市统计年鉴2009》显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人口增长率始终以10%以上的自然增长率上涨,其中1970年以20%增长率上涨;随计划生育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78年后持续下降,到2005年出现负增长率。截止到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77%,总人口数为2698950人。
(三)社会经济
“十五”期间,牡丹江市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截止到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02.8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9.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1222元,达到“十五”计划调整的目标-2005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5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8.8%,超过“十五”计划目标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年累计达到331亿元,比计划增加31亿元,年均增长14.8%。全市产业构成由13.5:43.4:43.1调整到16:35.2:48.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例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积极进展。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8亿斤,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138.3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6.3%。主导产业占农业产值比例达到50%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轻工业、进口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由49.6%提高到60.7%,轻工业产值、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例分别由43.2%、42.6%提高到48.3%和57.7%,主要依靠进口俄罗斯原材料的造纸业、木材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堵长点,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群体正逐步形成。服务业平稳增长,旅游业发展较快(《牡丹江“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以来,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3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30%以上增速。2009年,牡丹江市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2%、40.4%和34.4%,在金融危机中做到了目标不变、速度不减(《牡丹江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