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用针刺疗法治疗痔疾,曰:“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外台秘要》在痔的认识上提出了气痔和酒痔,理论上提出了出血与不出血、疼痛与不疼痛之分,以便辨证施治。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文化极为发达的时期,医学也不例外,古人谓“方书之多莫过于宋”,即可说明其发达程度。在此时期各派最负盛名的医学家,在治疗上俱以凉血散瘀、清热解毒治之。《丹溪心法》记载:“痔疮专以凉血为主。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愁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缩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金元时期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进一步将肛门疾病按部位、症状、形态的不同分为二十五种,为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肛肠科现行的治疗方法大多起于此时。“枯痔法”始载于元代《外科精义》,挂线疗法据《古今医统》记载是从“复斋治痔法”演变而成。明代对痔疾等肛肠疾病诊治更有突出成就。《外科正宗》记载:“凡疗内痔者,搽枯痔散,早午晚三次,轻者七日,重者十余日,其痔自然枯黑干硬,待痔脱之后,换搽生肌散、生肌收口。”同书也记载治痔的结扎疗法,日:“治诸痔,凡蒂小而头大者,用此线缠系其根,两头留线.日渐紧之,其痔自然紫黑,冰冷不热,轻者七日,重者十五日,必枯脱,后用月白珍珠散收口,至妙。”至此肛肠科已开始成为独立学科,有了从事本专业的专家。总之,我国明代在肛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无论是内治还是外治皆臻于完善。
清代对肛门疾病的诊治,以《医宗金鉴》记载较详,该书还绘有二十四痔图、肛周肿胀图和图解,并编有歌诀,日:“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火源,肛门内外俱可发,溃后成病最难痊。”该书中介绍的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也较以前全面。《外科图说》记有“探肛筒”、“过肛针”、“钩针”、“镰形刀”等检查方法和治疗工具的图样,并注明了规格尺寸,以便照图制作。其中,对于怎样使用工具也有详细说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