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04835
  • 作      者: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主要介绍:卓识洞幽微、宏论倡阴消、风火相煽、病求厥阴、上消非尽病在肺、中消每见中气衰、刚柔相济,勿忘温阳活血、通补并行,更求血肉有情、漫云口渴多燥热、每需温阳用真武。
    真知灼见,振聋发聩,一花一世界。于兹荟萃精华,指点迷津无遗蕴,叹为观止。
    灵机妙绪,启人心扉,千叶千如来。且看熔冶古今,临证活人有灵珠,岂可不读。
展开
内容介绍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日: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滥也,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除消渴病名外,《内经》多称之为“消瘅”。《内经》论述消渴之病因病机,病人素质及分型等为膈消、肺消、消中等。
    消渴之方药滥觞于《金匮》。《金匮》不取消瘅,似突破《内经》重消轻渴之意。症状重视小便反多,其治疗从肾着手,亦较《内经》主内热中结,病在中上焦有所发展,所用之白虎加入参汤、文蛤散,特别是肾气丸等,开后世消渴治肾之先河。
展开
精彩书摘
    总治三消,宜人参白术散、桑白皮汤、活血润燥生津饮、大黄甘草饮子。又有中消而口甘者,由脾热,中消而口苦者,由胆热,此二种《内经》谓之瘅症,与消病一类却非即消病。盖口甘者,脾瘅,肥美之所发。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中满热郁,其气上溢,久亦转为消渴也,经则治之以兰草,除陈气也。兰性味甘寒,能利水道,其清气能生津止渴,除陈积蓄热也。口苦者,胆瘅。肝取决于胆,而数谋虑不决,胆气虚,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以胆之脉会于咽也。治法俱同三消,特各加引经药使归于肝脾。
    至三消分治之方,可详举之:有烦渴能食者宜人参白虎汤。有消渴胸满心烦,无精神者宜人参宁神汤。有消渴便干,阴头短,舌白燥,口唇裂,眼涩而昏者宜止消润燥汤。有消渴后身肿者宜紫苏汤。有消渴面目足膝肿,小便少者宜瞿麦饮。有消渴咽干面赤烦躁者宜地黄饮。有消渴盛于夜者宜加减地黄丸。有消渴由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者宜降心汤。有心火炽热,口干烦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心莲子饮。有消渴小便数,舌上赤脉,肌体枯瘦者宜和血益气汤。有消渴而上焦烦热,为膈消者宜人参石膏汤。有消渴不能食者宜麦门冬饮子。有老人虚人大渴者宜人参麦冬汤。以上皆上消之属。通治上消宜生津养血汤、黄芩汤。 
    ……
展开
目录
·古代医家经验·
燮理阴阳治消渴 每重温肾用八味
三消火为祟
消渴绳墨
消渴临证准绳
卓识洞幽微 宏论倡阴消
消渴论
辨析三消,独重于胃 急救金水,勿过寒凉
消渴心悟
纵论消渴 羽翼金匮
析三消源流 详证治大法
脾瘅论
法取诸贤,萃精撷菁 详论三消,入细入微
消渴随笔
消渴会心录
消渴指要
消渴传灯
论三消
风火相煽 病求厥阴
消渴辨治心要
消渴医案按
上消非尽病在肺 中消每见中气衰
不月并消案
消渴举隅
膏淋肾消案
三消并见案
消渴治验
消渴陡然形瘦夜溲频数案

·现代医家经验·
刚柔相济,勿忘温阳活血 通补并行,更求血肉有情
漫云口渴多燥热 每需温阳用真武
健脾益气 毓阴清热 斟酌主次 随证而治
重养阴益气 倡活血化瘀
三因五损养阴益气重气化 病求专方祛浊化瘀贯始终
三消久病莫泥古 四法六证任斡旋
审证审病 清胃化瘀每顾标 补阴补阳 扶脾助肾总为本
三消需同理,正虚治肾为主 血痹循治疗·浊聚标本兼顾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