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上述因季制宜的施治原则主要在于被动地顺应季节变化进行治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首先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是主动利用季节变化特点,对某些病变择季施治与预防。该原则主要内涵有二:一方面重视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在春夏注意养护人体阳气,在秋冬养护人体阴气;一方面要求医家借助自然界春夏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对阳虚者用助阳药;秋冬阴盛阴降(收),人体阴气有顺之欲盛欲降(收)之势,则对阴虚者用滋阴药,以求更好地达到扶阳助阴的目的。
春夏养阳:该法则经临床应用证实有较高的价值,尤其对阳虚不足、阴寒内凝等证,效果理想。诸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结肠炎、类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疗效。
秋冬养阴:秋季气候肃杀,天高物燥。若人体津液耗散太过,或素有阴津亏乏之患,则易感燥而生“燥病”。若燥邪伤及肺阴,则可出现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亦可引发燥伤胃肠、燥伤肝肾等内燥证。因而,所谓燥证,多为阴虚所伤,不离于阴。治疗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日“燥者濡之”,治燥总不离乎滋润一法,而滋润实质是养阴。养阴药诸如生地、沙参、麦冬、天冬、石斛、桑椹子、旱莲革、太子参等均具有滋润作用。故凉燥者,治当辛润;温燥者,治以甘寒滋润;内燥者,辨其脏腑精血之燥而濡养之等,均需选用养阴药以滋阴润燥。秋季易患燥证,常用清燥救肺汤、桑杏汤、麦门冬汤、增液汤等,此即秋冬养阴法则体现之一。
至于冬季养阴法则,似乎难解。冬季严寒,寒则伤阳,何以养阴?然从生理角度论,秋冬是阳气内藏、阴气滋生之时,防治疾病,不仅要针对病性、病邪施以相应治法,也需注意不扰乱而顺从人体生理活动之势,扶正祛邪。冬季养阴既可寓从阴中补阳,温阳方药中增入滋阴药,以治疗寒邪伤阳之意,还可为春夏阳气生旺之时储备物质基础,使人体在春夏之际生长顺利。倘若只知冬寒伤阳而“勿扰乎阳”,则有忽阴盛而有阳生之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