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生命的时钟走得越慢,人就活得越长。这听起来似乎很荒谬,但事实正是如此——在地球上,只有那些什么事情都不做的动物,活的时间才是最长的,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懒惰的爬行动物,例如乌龟,它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除此以外,它们看上去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动物才能长寿。像生活在塞舌尔群岛上的象龟,它们的寿命长达180年之久;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象龟,甚至可以存活250年之久。至于喙头蜥和尼罗河鳄鱼,基本上都可以轻轻松松地活到100多岁。这些动物为什么长寿?是它们的身体内部携带有神秘的长寿基因吗?还是它们的衰老过程不同于其他生物?接下来,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们会介绍,这些动物之所以长寿,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大小和“懒惰”的生活方式。
乌龟绝对是一种“慢性子”的动物。你要是想和乌龟比赛一下速度,保准你会急死的!不过,你可别小瞧它那慢腾腾的劲儿,这种动物可是绝对的长寿——活100年以上的乌龟比比皆是!科学家推测,这大概与它们“慢腾腾”的生活方式有关吧!在18世纪时,专门研究生命衰老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在自然界中,那些显得“忙忙碌碌”的动物,完全不如“懒惰”的动物那么长寿。1908年,德国生理学家马克斯·鲁布讷在他的著作《寿命以及它与成长和营养的关系》(德国奥尔登堡出版社,慕尼黑、柏林,1908年)中提到:“自然界中的所有动物,当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成长的阶段也就完成了。”所以,被用来衡量生命进程的标准和尺度是能量。
长期以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代谢生理学研究所中的代谢生理学家罗兰德·普林钦格一直都在从事一项非常基础的研究工作,那就是关于生命代谢的理论,而且他找到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使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得以被证实。
普林钦格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鸟类。对科学家来说,鸟类是用来研究生命老化问题最理想的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搜集到大量的数据,用来证明鸟类能够存活的寿命。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鸟类更容易被饲养,不仅在动物园里,即使在家里也很容易被饲养在笼子里。所以,科学家们对饲养鸟的寿命长短的研究可能是最深入的。人就如同一部不停运转着的机器。在生命的过程——呼吸、跑步、说话、消化中,能量被不停地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就会逐渐“磨损”。所以,人体就和机器一样,活得越“经济”,“磨损”越轻,能量消耗越少,维持健康的时间自然也就越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