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地理》:
在不同分布型的领域内,分别集中了适应于该领域环境的动物物种。在理论上,其中心部位,即动物栖息条件最优越的地方,动物物种的分布可达到最高密度。这些中心的存在与形成,是动物地理学最感兴趣的现象之一。在此中心范围内,动物物种的出现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分属于不同中高级分类单元(科、属以上)的种,即特化中心。②同为相同低级分类单位(属或属下类群)的种,即分化中心。③上述两种情况均有,既是特化中心,又是分化中心。
上述各类型中“种”的分布幅度,大多或多或少与该分布型的地理环境范围相当'但还存在两类极端的情况。一类是(除岛屿型)其分布外缘不同程度地向外围或沿某一方向伸展,表现其对邻近相类似环境的适应,如有些主要分布在欧亚北方寒温带森林地带的兽类,可沿相邻森林地带向南进入暖温带(图4.5),24些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的种类,可沿我国季风区湿润环境向北延伸至温带(图4.24)等。另一类是只出现在该分布型范围内的局部地区(图4.8),甚至为孤立的地点(图5.7)。后一类可能是该分布型的生物地理残留者(biogeographical relict)和系统残存者(phylogenetic survior)或新生物种。生物地理残留者的出现,其主要分布区呈间断破碎状态。系统残存者与新生物种,则同为狭区分布,如何确定其是系统残存者抑或是新生物种,需要进行系统学的研究。见于海岛,如海南岛和台湾岛的种类,均属孤立或间断分布,在讨论海岛与大陆动物地理关系时,备受关注。
由于各分布型中存在向外伸展的成分,各主要分布型之间,虽呈现地理替代,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渗透,互有关系。在我国分布的主要分布型,其关系可以用图4.3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1)北方各分布型的区域性是明显的,只在边缘地区互有重叠。这一现象反映我国北方及其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区域变化十分明显,并各趋极端。在这种自然条件影响下,动物区系演化的结果,同样亦产生明显的区域分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