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更聪明,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却也是很常见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经说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聪明本是一件好事,但自以为聪明、自以为了不起或急功近利往往就会做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傻事。
很多人都说自己聪明,但被赶到陷阱中却不知躲避。有一位老者因车祸而住进医院,想借此机会敲诈肇事司机,便在医院开了很多与治疗无关的营养品,花了很多本不该花的钱。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他以为这些钱应该全部由肇事司机出。等交通队查明事故的缘由之后,老者需承担此次事故60%的责任。也就是说,老者花的钱越多,自己承担的也就越多。得知此事,老者一脸沮丧,懊悔“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这样一个例子: 周兴和来俊臣是武则天执政期间著名的酷吏,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的手下。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伙同丘神绩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审出结果的期限。来俊臣深知周兴为人,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终于生出一计。一天,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便得意地说:“我最近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相信再顽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然后站起来,把脸一沉,对周兴说: “有人告你谋反,天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周兴听了惊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好俯首认罪。
如果周兴没有自作聪明给来俊臣出那个馊主意,自己或许不会轻易地被制服,并且有机会逃过一劫。吃亏的人,往往自恃聪明而不知适可而止。三国时代的杨修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三番五次地在曹操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不仅引起曹操的嫉妒,还让曹操几次失去颜面而最终选择杀了他,这正是他的自作聪明让自己走上了绝路。
对于上述论断,哈佛大学教授巴罗在研究囚徒困境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旅行者困境”模型。两个旅行者从一个以出产细瓷花瓶著称的地方旅行回来,他们都买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在八九十元,但不知道两位旅客买的时候的确切价格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行者在100元以内各自写下自己花瓶的购买价格,如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他们讲的是真话,则如数赔偿;反之则默认出低价的人说的是真话,就按较低的价格赔偿,并奖励其2元,对写高价格者认为是讲假话而罚款2元。这样就产生了一场博弈。本来,为了获得最大赔偿,双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写100元,获赔100元。但甲却精明地认为如果写99元而乙会写100元,这将得到10l元;可乙却更聪明,他算计到甲会算计他写99元而准备写98元;可甲更聪明一个层次,算计到乙会写98元而准备写97元……如此重复博弈下去,两人都“彻底理性”地能看透对方十几步甚至上百步的博弈过程,最后每个人都写了O元。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却告诉人们:一方面,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另一方面,它对于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正如古语所说“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当然足够理性,甚至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真理”,但如果每个人都如此“理性”的话,每个人得到的都将是“三分真话”,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人们的交际成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