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到有网友讨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总结的观点是,希望孩子成为幸福的人。
天下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这是不言而喻的。关键问题是,孩子如何获得幸福? 现在有些父母和教育者非常强调自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希望孩子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出强大的内心世界。凭借这个强大的内心就可以抗衡外部世界所有的风风雨雨,可以藐视外部世界的评价标准。如果孩子真练就了如此功夫,一切以自己的内心为评价标准,的确可以保证孩子无论在怎样的人生际遇中都感到幸福。因此说到底,幸福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这种教育理念的初衷很好,但需提防发生偏差。我曾在博客里转载一位网友的自述:她的母亲作为教师,得风气之先,早在30年前已了解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母亲精心呵护的自由之下长大,母亲利用自身的便利,使学校的规定总是对女儿网开一面,幼儿园里不睡午觉,上学后作业选择完成,高中分科后文理两班串着听课等等。各方面能力超强的她,高三那年因自己强大的优越感,觉得难以融人同学之中,在一模二模成绩非常优异的情况之下坚决放弃高考,独自周游列国,后来坚定地做了未婚妈妈。她在网上发表自述长文时,已经与当年的高中同学结婚,在家做全职妈妈。虽然她的勇气令人钦佩,但她的道路值得深思。
这位网友的问题出在社会化上,因为教育者的理念将自由凌驾于社会评价之上。在教育的时候如果一心只想着孩子自身的发展,而将社会标尺完全置之度外,就需提防孩子在社会化时所面临的困难。另外,网友也谈到,决定放弃高考时,她甚至没有同母亲商量过,只是通知了一下,当时妈妈的反对意见在女儿看来不值一提。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母亲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教育结果,不如说它透露出母女关系的疏离,青春期的女儿完全是独自面对内心孤独的苦恼,自寻解决的出路。格外重视教育的母亲,只顾为女儿营造超标准自由的外部环境,却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与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错位。
如果母亲和孩子始终信奉以自己的内心为评价标准,他们确实会永远幸福。只是这种幸福,让我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如果教育以追求这样的幸福为最终目的,未免太过狭隘。
我也希望孩子具有强大的内心世界,但是获得强大内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幸福,我希望孩子不仅仅是幸福。那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想起自己在女儿大雪半岁时,在网上开立育儿博客,我为博客起的名字是:“世界因你而美丽”。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获得强大的内心和所有的能力,都只是在为一件事情做准备而已,那就是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我希望孩子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希望她身边的人因为她的存在而感觉更加幸福。我希望能教育出一个给别人带来幸福,给世界带来美丽的人,我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如果孩子能成为这样的人,我想我不必为她的幸福感操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