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702202
  • 作      者:
    (德)彼德·包理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彼德·包理希教授,生于1932年,是改革教育学以及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作为6个孩子的父亲和15个孙子孙女的祖父,加上多年来作为教师、校长、学校教育顾问以及教育学教授的经历,他具备了数不胜数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本书中,他结合了他的工作经验和他的专业知识,令本书更有说服力。他的观点极受重视,他也毫无保留地在报告中、讨论中、研讨会中、广播电视节目中以及报纸上表达他的观点。
  彼德·包理希教授教授在全德做过无数的报告,在巴伐利亚广播电台主持过长达10年的家长有约节目,回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许许多多问题。家长们不断提出的问题,他在本书中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解答。提高家长、幼儿工作者以及教师的教育水平,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在他的家乡因戈尔施塔特,彼德·包理希教授跟他的怀有共同教育理念的同事在1981年创建了一所“独立学校”、三个幼儿园、一个“教育咨询服务点”和一个“教育科学研究院”。1991年,他又创建了一所“家长学校”,至今已经有上千的年轻父母上过该校的课程。他曾经在由市民自发的教育组织“行动中的人文学校”中担任了10年的全德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通过独一无二的特定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天下无双的、不可比较的。这点对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及所有跟儿童教育相关的人意味着什么,彼得·包理希教授在《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的每一篇、每一节里用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的方式作出了解释,他从自己多年跟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经验出发,同时兼顾了最新的教育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关联学研究成果。
  彼得·包理希知道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因为他掌握了良好的教育及造就快乐儿童的秘密。在《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通俗易懂的阅读兼教材类的书籍中,他鼓励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人。这位教育学教授讲述了许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经历,还结识了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同时,他还阐述了为什么孩子期望在父母身上找到榜样,而不是把父母当成哥们儿。
  最后,他告诉大家为什么家长在照顾、教育孩子的同时,不应该丢弃自己的需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理解孩子是可能的,但是不太容易
  孩子需要负有责任心的、努力尝试理解孩子的家长——在一些儿童教育类的书籍中常常有这样类似的内容。不过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在此类书中看到过,理解孩子到底有没有可能;如果是可能的,人们又该如何去实现等内容。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用一句话描述了理解的问题。我不知道他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这个问题,还是为父母着想。不过,在我看来,他说的既符合成人也符合孩子的情况:“最令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之一是人们不理解你,你深陷于自己的思绪中而深感寂寞。”
  如果孩子不理解你,不见得立刻会带给你最深的痛苦,但是却能使你手足无措,是否如此?“不理解”曾经带给我一些无眠之夜,因为面对下面的问题,我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儿子托比亚斯不明白,他不得越过某些界限?他是不愿意还是没有能力理解我?或许他非常了解我的想法,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不听我的话——到底哪一条是真正的原因?每个孩子都会给父母出难题如果人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你还能想起自己的童年吗?或许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或者是你不愿再想起的充满阴影的经历?无论是怎样的童年和青少年,那个时期或多或少快乐的经历和经验,都在你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们植根于你的心灵,并给你以依靠。
  如果孩子不听话、害怕、无理取闹、嫉妒或者表现出其他行为异常的时候,对童年的回顾和洞察,理论上已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是不是这样呢?你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理解家长并不总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想到这一点,你在遇到复杂的教育情况时,是否会宽容一些?你是否还记得,你和父母为什么常常有相处不太愉快的时候?你是否知道,相处不愉快的原因是来自你还是来自你的父母?
  无论你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和困难要少于那些不太能或完全不能理解孩子的家长。因为理解得较好的家长更少犯错,所以也不常引起权力之争,而权力之争会让所有相关的人深受其害。
  那么,所谓理解是怎么回事儿呢?我并不认为,理解就意味着家长要接受和认可孩子所做的一切,甚至为他们拍手称好。我认为,所谓理解意味着家长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孩子所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偶尔像父母年少时那样有一些特殊的行为,家长能够充分理解,比如孩子通常是乖巧有礼貌的,但是有时也会像倔驴一样,有反叛、固执或不听话、不可理喻的时候。家长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行为,其实他们也不是必须接受。只要家长能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并对自己说:“那时候,我也有过不听话、执迷不悟或者不可理喻的表现,也给父母出过难题。”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每个孩子都会时常给父母出些难题。如果难题难以解决,你可能会哑口无言;如果情况更加糟糕,你甚至会有心脏停跳的感觉。我想说的是:尽管天下的父亲和母亲都曾经是孩子,但是在面对孩子的一些奇特表现时,仍然很难解释孩子的行为。他们为此生气并且说一些我的母亲就曾经对我说过的话,尽管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我真想知道你到底是怎么了,我实在不能理解你。”
  大约20年后,当我们的两个女儿像快乐的新大陆发现者一样成长着,不断用新奇的主意和疯狂冒险的行动让我和太太吃惊不已的时候,我也说过同样的话。她们的许多计谋都曾经让我们哑口无言。比如当她们开始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疯狂地练习跳远及标枪时,我们完全不能解释,她们为何会心血来潮地对运动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果好言劝告和大声斥责,诸如“你们醒醒吧”,不能产生作用时,我们只好认了,她们的行为就是不可理喻。
  根据多年儿童和青少年工作的经验,我可以说:家长完完全全、每时每刻都理解孩子,不仅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事儿。除此之外,孩子也不能完全理解父母。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时候或常常不能彼此理解呢?缺乏足够的理解,甚至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互相完全不能理解,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就像陌生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
展开
目录
上篇 关于孩子: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需要什么?
第一节 儿童教育的10条戒律
第二节 理解孩子是可能的,但是不太容易
第三节 孩子不是“小大人儿”
第四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节 孩子需要信任
第六节 孩子是骗不了的
第七节 孩子需要自我保护机制
第八节 孩子需要朋友
第九节 孩子不是外交官
第十节 孩子需要界限,父母也需要理解孩子的特点
第十一节 为什么保持前后一致、坚持原则不是一件易事
第十二节 如果孩子害羞
第十三节 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第十四节 永远不使用暴力
第十五节 如果孩子不听话
下篇 关于父母: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必须知道什么?
第一节 父母不可能是孩子的哥们儿
第二节 教育是以身作则
第三节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第四节 父母意见一致,子女教育会简单一些
第五节 幽默是良药,讥笑是毒药
第六节 唠叨者、小人及抱怨者
第七节 情感不总是最好的向导
第八节 不要再溺爱孩子
第九节 “再这样下去不行,你得改变自己”
第十节 宠儿不见得是幸福的孩子
第十一节 不要被自吹自擂的家长搞得发慌
第十二节 教育过程的“四步曲”
第十三节 表扬有益——但并不总是如此
第十四节 “苹果不会掉在离树很远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
第十五节 说谎常常是恐惧不安的表现
第十六节 教育的三大要素:规范准则、行事范围、礼仪习俗
第十七节 跟孩子一起过有信仰的生活
第十八节 你到底了解我多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