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79105
  • 作      者:
    黄水林著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人才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优劣、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发达国家投放于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已不再是土地或机器,而是人才。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与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要努力使每一个人均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必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建设和谐社会提出的要求相适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存在着不少需要破解的难题。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必须面向全体具有接受教育培养意愿的公民.伞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
精彩书摘
    (2)心理和谐的另一方面在于能合理化解各种压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同时也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心理上的宁静。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紧张,竞争激烈,人们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在减少,利益均衡被打破,从而造成人们心理韵失衡。这部分是由于人们原有的心理定势与社会的急剧变迁不相适应,部分是由于各种社会弊端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的不良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产生了迷惘、失落、焦虑、抑郁、冷漠等情绪。有的表现出情绪消沉、意志衰退、感情淡漠;有的理性自控能力减弱,诉诸盲目的感性冲动,导致行为的失范和越轨;还有的由心理疾病导致躯体疾病。在高校中,因当代科技发展之迅速、经济竞争之激烈,众多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强大压力之下,因而身心劳累,精神疲惫。一些教师和学生很容易由此而丧失了许多人生的乐趣,自我降低生活质量,甚至精神失衡。由于在意面子而伤害自己,由于嫉妒心而伤害他人,这类事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在高校师生中的发生率堪称不低,实在令人痛惜。只有心理和谐的人才能形成一种恬适的心态,即平和协调的心理状态,它能使人在奋进与竞争中、在困窘与失败的遭遇下.保持平和的心境,在迅速变化的环境里、在诸多始料不及的局势下,作出协调的应对。
    (3)心理的和谐还表现在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倾向、独立主体的意识、优良的性格特征、主动的自我意识。
    具体来说:人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人的需要;当需要指向某一事物或活动,并带有肯定情绪和集中了一定注意力的时候,就成为兴趣;当需要指向某一特定目标,并推动人为之活动的时候,即成为动机;当一个人有了为成为自己设想中的人或完成自己设想中的事业而行动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变成了一种持久而坚强的向往与追求的时候,他就有了理想;而一个人自觉并且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自己信奉的准则去行动时,这种世界观或信奉的准则便是他的信念。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和谐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 和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和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及基本面
二、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调查
三、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和谐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
一、培养自身和谐的人
二、培养人际关系和谐的人
三、培养与群体和谐的人
四、培养与社会和谐的人
五、培养与世界和谐的人
六、培养与自然和谐的人

第四章 和谐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二、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统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融合
四、学习继承与创新培养并重
五、着力全球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和谐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现行大学制度对人才培养的制约与影响
三、建立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现代大学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