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自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
在本体研究领域内,吕文华(1988)较早对“被”字宾语的使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莫红霞(2002)、袁真真(2006)、范晓(2007)等也分别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被”字句的B部分,除去少数有比较明确的控制条件,大部分都比较自由,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本文只讨论这类自由B。以下关于自由B的使用条件归纳综合了吕、莫、袁三家的看法,不再一一注明来源、出处。
各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B与V语义上经常搭配,甚至成为较为固定的组合,自由B不出现,反之则要出现。语义是否经常搭配的原因不仅有人知的,也有文学表达的特殊要求。
从B的信息性质来看,代表新信息的B会出现,代表旧信息的B则不必;此外,如果B是表达或句义中心,或者是作者希望突出的部分,或者起到左右“被”字句语义色彩的作用(无论积极还是消极色彩),那么就都会出现。
各家研究还考虑到了B与上下文的关系。出现的B可以总括上文,领起下文,导致话题变化;而未出现的B则或者由于前文出现过承前省略或者由于语境中存在而省略①。
可以看出,各位学者对B隐现条件的分析,已经进入到了篇章组织、表达意图的层面。各家都很重视信息性质的因素,但信息的新或旧,与总括上文领起下文的语篇功能彼此是有交叉的,它们与B的形式究竟怎样?再有,信息是否再现是语篇衔接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仅以新、旧来划分只是定性,语篇的衔接还需要“定量”。信息两次出现之间的间隔,和其间其他干扰性信息的类别和数量都会影响到信息再现时所采用的形式(陈平,1987;屈承熹,2006)。鉴于此,本文将结合B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方式以及两次出现之间的语篇距离两个维度,对留学生作文“被”字句中B的语篇衔接力进行分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