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83934
  • 作      者:
    李如密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如密,男,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1985年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2000学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200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学理论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教学风格论》(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教学理论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著作2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家教育理论是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源头,并在后世儒家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的。儒家有关教育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主要包括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和学习、德育和修养、美育、教育管理、教师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久负盛誉。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家教育家非常注重引导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孔子曾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王夫之曾经特别对于孔子这句话的最末三字--“是知也”作透辟的解释道:“知有其不知者存,则既知有之矣,是知也。因此而求之者,尽其所见,则不见之色章;尽其所闻,则不闻之声着;尽其所言,则不言之义立。”(《思问录·内篇》)就是说,色、声、义都是客观存在的,都不会因我之不见、不闻、不言而影响其存在,如果能够知道客观还存在着我所不知道的东西,那就是已经有所知了。更因此而“尽其所见、尽其所闻、尽其所言”以求知,则所知将更多了。可见,真的知,不在知道一切,而在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有智慧的一种表现。
    孔子还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有次,子贡对孔子说“赐倦于学矣”,表示愿意做些实际事务时,孔子就指出,如学习不成,事君、事亲、交朋友、对妻子……都处理不好(《孔子家语》)。他曾感慨地说:“三年学,不至于毂。不易得也。”(《论语·泰伯》)为了培养学生谦虚的治学态度,他提倡“疑思问”、“每事问”,甚至“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同上),要求学生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同上),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论语·述而》)的学习态度。并且以身作则,谦虚地表明“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以此教育学生养成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儒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教化论思想
第二节 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第三节 儒家的学以成才说
第四节 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第二章 儒家的教学和学习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教学理论
一 启发诱导
二 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相长
四 适时而教
第二节 儒家的学习理论
一 好学乐学
二 专心有恒
三 学思结合
四 学贵有疑
五 学以致用
六 循序渐进

第三章 儒家的德育和修养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德育理论
一 区别对待
二 知行一致
三 长善救失
四 预防在先
第二节 儒家的修养理论
一 立志乐道
二 克己内省
三 改过迁善
四 善择益友
五 身体力行

第四章 儒家的美育理论
第一节 重视诗教和乐教
第二节 重视文质彬彬、美善相谐
第三节 重视美的移情作用
第四节 重视中和之美
第五节 重视里仁为美、环境育人

第五章 儒家的教育管理理论
第一节 重视人的因素
第二节 重视管理教育
第三节 重视领导者的品格
第四节 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
第五节 重视管理秩序的稳定

第六章 儒家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教师地位论
第二节 儒家的教师修养论
第三节 儒家的师生关系论
第四节 儒家的师表形象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