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都市里的村庄”和“城市中的老乡”的居住场所与社交圈子其实就是农村生活的复制。因为,面对陌生的城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公正的待遇,农民工的本能反应就是依托乡村社会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来帮助他们在城市生存下去,从寻找工作,到生活互助,到维护人身与财产安全,形成一种被称为“业缘关系强化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o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民流动史上是常有的事情。黄宗智在对1949年以前长江三角洲农村的研究中发现,在外地或进城做工的乡民一般都按“家乡或家族结帮”。这样,他们就将乡村的传统社会结构在城市中进行复制。这种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强化对农民工来说,不仅具有外在的实用价值,而且其心理意义不可低估。但是,对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也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
与此同时,外出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也逐渐疏离了农民工对家乡的利益需求和情感依赖,他们不愿也无法回到农村。这种情况在新生代的农民工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王春光的一项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在降低,而对城市有着强烈的向往和留恋。他们本来没有多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家乡的认同更多地系于与亲人的情感。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