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系统论》:
与主观知识不同,客观知识的主要部分是经过验证的真实信念,从主观知识到客观知识是通过人际互动来证实个人信念为“真理”的动态过程。即使宗教教义,也是被其信徒奉承为真理的知识。人际互动是社会关系动态展开的过程,所谓人际信息交流不仅仅是传送知识,更多的是相互质疑、辩驳、检验、修正、补充、更新知识。这样做的基础是交流活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经验事实,即体现世界1的客观性的经验事实,以符合世界l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或“灵验”为准则,来证实或证伪世界2产生的信念。通过相互质疑、辩驳、检验使个人头脑中创造的知识进入世界3,通过修正、补充、更新而不断丰富世界3,这样的运作将进一步赋予世界3的成员以更多更广更深刻的社会性。
前述知识的一切可能运作形式,即知识的创造、传播、加工、储备、应用等,也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每一种运作都将规定和强化知识的社会性。大部分客观知识通常都沉睡于世界3,又都具有可激活性。但只有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认识主体才可能激活和解读世界3的客观知识,因为人只能依托一定的社会关系去激活和解读这些知识,为已所用。基督教教徒难以激活古兰经的许多知识,伊斯兰教教徒难以激活圣经的许多知识。西方人常常误读中国书报上的知识,中国人常常误读西方书报上的知识。现代人难以读懂古人著作中的知识。狼孩不可能接受存储于世界3的客观知识。凡此种种,皆因所谓客观知识的社会性使然。你想要读懂不同文化的典籍,你就得深入了解那种文化的社会性,按照它的社会性去解读那种文化。
知识虽然具有可共享性,原则上可以被任何社会成员所掌握,但事实上知识远非均匀分布于所有社会成员中。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从世界3获取知识的条件不同,起点不同,途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一定会在他或她的知识储备中体现出来。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精粗也可能反过来影响人的社会地位。为全体社会成员(全人类)共有的知识只是世界3的一小部分,世界3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客观知识,包括地域(空间)的局限性,历史的(时间的)局限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人生经历的局限性,等等。这种局域性是知识具有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