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循环流通
直到现在,我所谈的均涉及记者,仿佛所有这些过程的主体就是记者。然而笼统的“记者”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它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性别、年龄、学历各不相同的个体,加上报纸和“中介”。新闻圈是个纷争的圈子,有冲突,有竞争,也有对立。就算这样,我的分析还是真实可信的,因为我认为记者的产品要比人们想象得一致得多。尤其与各报纸政治色彩相联系的,最显而易见的差别(不过,必须承认,报纸的政治色彩事实上已趋于淡化……)掩盖了深层次的相似性,它们特别是受新闻来源、整套机制的限制,而机制中最关键的是竞争逻辑的作用。我们常把“垄断导致一体化,竞争导致多样化”作为自由的信条挂在嘴上。我当然不反对竞争,我只是注意到记者之间或报纸之间的竞争都置于同样的束缚之下,为同样的民意测验、同样的广告客户(只要看看记者从这一家报社跳到那一家报社的容易劲儿就够了)所左右,这一切都使它们趋于一致。每隔半个月,去比较一下各周刊的封面,几乎全是同样的话题。此情况亦见诸于电视新闻或各个广播电台,不管是好是坏,反正只有消息的排列顺序有点变化。
这一点部分归因于生产的集体化。比如电影业,影片是集体的产物,这从片头的长字幕上就可看出。电视新闻是集体的产物,这个集体并不限于某个新闻编辑小组,它囊括了整个新闻工作者群体。人们常问:“谁是话语的主体?”话虽是自己说的,但谁也不能肯定自己就是这话的主体……我们说出来的有新意的东西远比我们自以为的要少得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