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法观与解释论立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99439
  • 作      者:
    魏东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魏东,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学类评审专家、司法部部级课题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兼职研究员,国家检察官学院四川分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兼任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蜀鼎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兼管理委员会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刑法观与解释论立场》针对刑法观与刑法解释论立场展开专题性研讨,并邀请了全国部分著名刑法学家参与讨论并撰稿。作出这种学术主题安排,部分源于刑法学理论研究中该主题本身之重要性判断。就刑法学理论研究而言,虽然可以笼统讲,所有刑法学“问题”都具有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因而刑法学者整体应该展开刑法学理论的全面研究。但是,有关刑法观与刑法解释论立场的问题应该说是刑法学理论研究中更加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整体刑法学理论研究具有奠基性的哲学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因而其理论研究价值相对而言也更加重大。《刑法观与解释论立场》正是希望围绕刑法观与刑法解释论立场展开研讨,能够形成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刑法学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衷心希望更多学者对此学术主题给予更多关注,共同努力拓展深化刑法观与刑法解释论立场的理论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贝林的构成要件论是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正如我国学者指出:贝林认为应当首先确定判断的模型和标准,事实判断应当优于价值判断而先行;同时,他还竭力主张行为只有具备该当犯罪类型的轮廓时才能被处罚,这里的该当犯罪类型就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即使具备违法性和有责性(事实上也不可能具备--引者注),行为人仍然不能受到刑事追究,这便是贝林构成要件理论的形式化特征。显然,贝林力图通过维持构成要件的事实性与形式性以达到使构成要件客观化的目的,最终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要求建立排他性的映射关系。
    我们可以说,贝林的构成要件论是古典的,古典的含义往往就是古董,今天已经不再被采用。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贝林的构成要件又是经典的,经典的含义往往是永恒,常用常新。尤其是,当今的我国罪刑法定原则载入刑法还只不过短短的15年时间,罪刑法定原则尚停留在法条上,罪刑法定的司法化尚有待努力。申言之,我国还处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启蒙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借助于构成要件这一制度技术为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创造条件。
    我国学者劳东燕教授曾经对罪刑法定原则与构成要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过以下深刻的阐述:如果说在法的逻辑世界理,罪刑法定决定了刑法体系的相对的内敛性,使这种内敛性在法的经验世界中成为现实的桥梁便是由犯罪构成充当的。正是犯罪构成这种设置的存在,为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宗旨和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罪刑法定从此走出形而上的虚幻世界,免遭夭折和破败的厄运。可以说,没有犯罪构成配套的罪刑法定原则注定是苍白无力的,罪刑法定之花是怒放还是枯萎,有赖于犯罪构成的浇灌和悉心扶植。如果把上述富有激情与颇具文采的叙述中的犯罪构成一词替换为构成要件,那么,就可以把以上这段文字看作是在对贝林的构成要件论的深刻领悟基础之上,对贝林遥远的致敬。正如治刑法学者不可不知贝卡利亚,也同样不可不知贝林。对于贝林之于犯罪论、之于刑法学的贡献,我们应当抱以足够的敬畏。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刑法观与解释论基础理论
回归常识主义的刑法学
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
刑法目的对刑法解释方向的制约——基于同刑事诉讼法目的比较的分析
刑法的基本立场与刑法解释——以违法性的判断根据为视角
刑法适用解释的立场方法与具体标准
社会危害性理论与实质刑法观关系考察
“实质刑法观与风险防范”学术讲座稿
刑法立法实践与适用解释之检讨提纲
马克思刑罚观的基本内容
社区矫正引领人性化的刑罚理念——社区矫正模式之创新发展:京沪比较
刑事政策观与概念辨析——一个语词及语境的考察
刑法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刑法理论与方法的辨思

第二编 刑法解释论与犯罪论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
“犯罪构成论的学术考察”学术讲座稿
“犯罪构成论的体系性考察”学术讲座稿
构建阶层化犯罪论体系的立场与方法
犯罪构成论体系“百家争鸣”有利于理论完善
犯罪构成论体系中的客体要件
身份共犯之界限
组织犯处罚模式之比较法视野——以德日刑法为视角的考察承继共犯研究

第三编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诠释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诠释性宏论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若干新规诠释与适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