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呢?
看起来,比起大陆和台湾来,日本和韩国对于这个活动表现了更真实的兴趣。尽管这个对话发生在中国与日本的知识分子之间,但是涉及的问题却不能完全纳入中日的框架里面去,因为,它面对的是“东亚”的问题。
东亚是一个区域,却不止于一个区域。无论是否情愿,这个区域历史地形成了开放的格局。美国并不在东亚的外部,它内在于东亚。只要看看日本与韩国的美军基地,我们就知道即使在物理空间上美国也并不仅仅在北美洲。美国海军开到横须贺美军基地的核动力航空母舰,预示了美军基地在日本的进一步强化;冲绳日益高涨的反对美军基地的呼声,也未能阻止日本政府与美国的军事合谋。至于在经济、文化和精神方面,美国对于东亚的日益渗透,也是有目共睹之事。因此,中日之间,无论个人还是团体,无论什么对话,只要牵涉东亚,就无法避开美国。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内在于东亚的地方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以前的苏联今天的俄罗斯。在二战之后,苏联在东亚现当代史上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只不过柏林墙的倒塌造成了一个假象,似乎苏联解体之后它的历史功能和现实作用也跟着解体了。其实,只要浏览一下上海合作组织的运作轨迹,我们便可以知道中苏关系在当今暗示着后冷战时期的一条基本轴线,暗示着即使冷战意识形态松弛,也并不会产生一边倒的国际政治格局。
当年知识共同体进行对话的时候,并没有把上述问题设定为主要的话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思路需要清理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中日之间积怨已久的问题需要正面碰撞,引入美国和苏联以及冷战的问题,反倒会冲淡这些话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