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通然后字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804218
  • 作      者:
    南方周末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精选2010年度《文化》版佳作,收录了设计、环保、电影、新闻、教育、文学、思想、学术等所作思想随笔40余篇,内容包括:为什么要骂张艺谋?——张艺谋批评史,请再修改——奥运官方纪录片《永恒之火》诞生记,伤害最终会被带进坟墓吗?——他们的《唐山大地震》,“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共产党的钱不能要,国民党的钱也不能要”——幅抗战大画的台海之旅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要骂张艺谋?——张艺谋批评史 张英 姜 弘 我们制作一份清单,张艺谋批评史。目的不是清算张艺谋,亦不是清算 批评张艺谋的人。不是为了留恋过去,甚至不是为了关切今天,倒是为了期 望将来。期望我们有更多样的创作,有更多种的声音,亦有更多的平和;期望我 们终竟不免时代的烙印,却能够不受时代的绑架。期望一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一个张艺谋只是一个张艺谋,不要一种声 音长期占据公共空间,亦不要一个张艺谋总是沦为中心话题。这一层家常的意思,说给我们的电影业者、观者、批评者、管理者,和 我们的媒体同业。你信不信,我今天就是拍部《活着》,也会被人骂。——张艺谋谢晋走了,张艺谋来了 “张艺谋的沦落,终究是电影制度的问题。一个问题成堆的电影体制,把好端端的张艺谋变成了一个文化怪物。这个富有才华的导演,最终辜负了 我们二十五年前对他的热烈期待。”文艺批评家朱大可告诉《南方周末》记 者。当年对张艺谋的捧,是从对谢晋的贬开始的。据朱大可回忆,最早批评谢晋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劼,在上海 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组主办的一个电影讲座上,首次提出“谢晋电影时代 应该结束”,赢得在场工人影评员的热烈掌声。1986年7月8日,朱大可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谢晋电影的商业性质”,以及“标准的好莱坞审美眼光 和习惯”,“更令人不安的是谢晋一味迎合的道德趣味,与所谓现代意识毫 无干系”。文章被大量转载,引发了关于谢晋电影的大讨论。李劼发表了《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文章。认为谢晋这位颇有才气的导 演,在银幕上向四周“团团作揖”,以换取一片“热烈而盲目”的喝彩声和 掌声。“当时评论界的批评锋芒所指,与其说是谢晋电影的媚俗,不如说是 谢晋电影在权力面前的卑躬屈膝。”李劼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对张艺谋电影的挖掘,是在这场批评后不久发生的。“大概是1987年,《红高粱》到上海首映时,《文汇报》的文艺部主任给了我一张票,叫我务 必看一看。我去看了之后,觉得有些新意,在随后由《文汇报》举行的讨论 会上说了这意思。”李劼说,出席那个讨论会的,都是当时所谓的先锋人物 ,比如张献、孙甘露、格非等。“《红高梁》在上海文艺评论界获得了前所 未有的肯定,甚至有人当场表示,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盛大节日。《红高 梁》向世人表明了,中国电影不再按照权力意志炮制,而是随着创作者自己 的意愿编导。”李劼说,对谢晋的批评给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登场 ,扫清了道路。几个月后,《孩子王》上海首映式上,陈凯歌高兴地对朱大可说:“你 的刀捅到了中国电影的肺叶子上了。”“对《红高梁》的肯定,确实是希望 中国电影有所改观,突破谢晋模式。”李劼没想到的是:“张艺谋后来会变 成谢晋第二,并且比谢晋还要谢晋。”朱元璋式的传奇 张艺谋是用来推翻“谢晋模式”的“武器”,但张艺谋从来就不是这其 中一员。张艺谋一出生,父亲头上就顶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这样的家庭 里长大的他,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很压抑、扭曲。1978年9月,超龄六岁的工人张艺谋几经周折,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摄影系学习。由于当年学院招生过多,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人贴出大字 报,针对学院扩大招生名额和破格录取学生的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已经入学的张艺谋经历了退学、再入学,两进两出才艰难完成了四“年 的学业,这不是他的同班同学陈凯歌、田壮壮等人所能体会的。、 “张艺谋登上电影行业的历史舞台,是一个刘邦式的故事,一个朱元璋 式的传奇。”李劼总结说。1988年2月23日,《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 一次在西方A级电影节中获得大奖,消息传回中国,被认为是“为国争光”,当时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还举行了庆功宴。然而,仅仅三个月后,风向就开始变了。1988年5月起,以《中国电影 报》为大本营,发表了一系列对《红高梁》的批评文章。5月5日,《中国电影报》将这部作品称为“丑化、糟蹋:侮辱中国人的 影片”。10日,该报再次刊文《干涸的心田》,将批评的调子升为“辱华”。此后,《文汇报》同时刊登了批评和肯定《红高梁》的文章,作家白桦 是支持者之一:“红,片表现了旧时代的民俗、民风以及私生活等,我并不 觉得这是迎合洋人的口味,传统性很强,恰恰接近过去的生活真实。”当年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如果一部影片在国外获了奖,我们反而太敏感,很警惕,总认为外国人搞了 什么鬼,以至于原来自己认为是好作品也不敢再说好了,这难道是有信心和 自尊心的表现吗?”“谨小慎微”的张艺谋对批评尤其敏感:“《红高梁》在筹拍阶段,有 人指责‘张艺谋在《一个和八个》里就歌颂土匪抗日’,等到《红高梁》上 映,又有人指责‘《红高粱》里的人物活得浑浑噩噩,缺乏崇高感’。”P3-5
展开
目录
总序
序文化之软
第一辑  电影·艺术·人物
为什么要骂张艺谋?
——张艺谋批评史
请再修改
——奥运官方纪录片《永恒之火》诞生记
伤害最终会被带进坟墓吗?
——他们的《唐山大地震》
“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
——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
“共产党的钱不能要,国民党的钱也不能要”
——幅抗战大画的台海之旅  
中国人站起来了,干嘛必须坐着看演出
——迷笛音乐节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咱们民谣有力量
——“民谣在路上”巡演侧记
《龙须沟》:一出戏就说清了我们的政权
都写好了,照着演就行了
——《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
“每天早上起来不要跟我说话”
一舒乙说老舍
《宝岛一村》:与眷村有关的日子
威斯巴登剧院的德国模式
“我要学政治”
——吴冠中的最后岁月
捧我的人把我捧上天,踩我的人把我踩成屎
——访问郭敬明
儿子+弟弟+丈夫+父亲一范伟的合格线
甜歌苦鬼左小祖咒
“我从不妄自菲薄”
——专访日本女优苍井空
必须打上马赛克
——“有码”的日本AV产业
第二辑  文学·历史·教育
“出了事,我担着”
——87版《红楼梦》的流言
红剧在前,红学在后
——《红楼梦》校订本的传奇
“就是一层薄纸,拿手指一捅就破”
——欧阳健再批“脂伪本”
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
——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政治生涯
“诗人社会是怎样一个江湖”
——诗人多多专访
“我不想把这本书写成检举信”
——李承鹏眼里的足球内幕
“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
——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我爷爷还不是抗日英雄
“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
——专访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克日什托夫·波萨克
德布雷:曾与格瓦拉并肩战斗的人
“哀悼日”的前世今生
“韩寒是主动不念了,我是被和谐了”
——被自毁前程的中学生
为客户服务
——一位中国民办小学校长的日常压力  
第三辑  专题系列
除了熊猫,还有谁能代表中国?  
一根钢丝能承受多少惊叹
——“少林小子”在空中
白岩松:我已经进入了得罪人的时代
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
——从乡愁到美丽岛
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
姜文:如果用永久记忆来做电影,我会死的
吴宇森:我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而谦卑
徐冰:社会为什么要让你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
职业艺术家?
文化要用母语讲
为什么我们输不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