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务印书馆所聚集的知识群体
“商务”(commercial)的中英文名称,即反映出起初以印刷为主要业务的定位①。其后,商务印书馆能够实现从印刷到出版的跨越,走上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吸纳了知识界大批优秀成员的加入,张元济及王云五是其中的关键人物②。前后以两者为中心,商务印书馆周围聚集起了一大批文化人,形成一个知识群体。
通过张元济的大力延揽,商务印书馆这个近代最著名的出版机构周围所集聚起来的知识人才,可谓济济一堂。曾经做过浙江大学堂总教习和留日学生监督的高梦旦,经张元济邀约进馆担任编译所国文部主任,后来徐珂(《清稗类钞》作者)、孟森(明清史专家)、留美的英文学者邝富灼、辞典专家陆尔奎、主编《少年杂志》的孙毓修、主编《小说月报》的恽铁樵、主编《教育杂志》的陆费逵等一批学有所长的文化人相继进入商务印书馆任职,商务印书馆最初的一批知识分子群体悄然形成。虽然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方法和文化个性,但均属于嬗变中的知识阶层,正行走在从传统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旅途上。当蒋维乔、庄俞在他们的回忆里所描述的这样一群知识分子,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在一起和谐而又坦率地讨论教科书,互有切磋与辩驳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们已经跨进了职业化的门槛。正是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事业进入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群体的形成特别是其新旧兼备的丰厚智识资源,对于商务印书馆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知识群体更是借助商务印书馆这一平台为中国知识与教育的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王云五主持时期,商务印书馆依据现代学科知识门类重组编译所,更大规模地引入新式知识分子,先聘朱经农(留美、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唐钺(留美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竺可桢(留美地理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育华(留美、北京大学数学教授)为编辑主任,继聘任鸿隽、周鲠生、陶孟和为各部编辑主任,这种以新科学知识为纽带的人才组合具有相当的凝聚力。这批新式知识分子进馆后,或改良商务印书馆旧有出版,或协助引进新思维和西学,令商务印书馆可及时紧跟文化潮流,得以光大其对中国文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影响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