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禹传位于儿子启,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真正惟德惟功意义的禅让制,完全是以家天下相为传承。维系天下安危的不仅仅是帝王一人,而且包括整个皇室家族。所以,宦官不但要为帝王一人服务,还要为皇室家族服务。
在皇室成员中,有五部分人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太上皇;二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三是后宫嫔妃宫女;四是皇子皇孙;五是宗室王侯。
古代的宦官机构设置,是按照皇室成员的地位不同而设计的。宦官根据服务对象不同而分属各个系统。
秦汉时期,服务于帝王的宦官机构主要隶属于少府系统,如中常侍、中.黄门、小黄门、中书谒者、黄门、■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诸仆射、署长等职;服务于皇后的宦官机构,秦代有詹事和将行,汉代设大长秋,大长秋下属的诸官署有大长秋丞、中太仆、中宫仆、中宫谒者、中宫尚书、中宫私府、私府、永巷、中宫永巷等。这些系统互不隶属,地位亦不尽相同,其中皇太后三卿即卫尉、少府、太仆,位在朝廷同名卿之上。
曹魏时期,鉴于东汉外戚专权所引发的祸乱,不但限制皇太后的权力,还将皇太后诸卿的地位下降。这种变化并未一直坚持下去,在两晋南北朝时,各机构中的宦官地位时起时伏。
自秦汉至隋,宫中各机构中还杂有士人,到唐代时,宦官机构完全衙门化,宦官队伍完全官僚化,宦官干政完全合法化。其后各朝的宦官制度大都沿袭唐制。
清代鉴于历史上的宦祸,完全将宦官的身份降低到皇室家奴的地位。
在所有朝代中,清代宦官的地位最低,待遇最差,所受管束最严。
因皇室成员的身份不同,享受的服务待遇和档次不同,宦官在严格的宫禁制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太上皇一般都是现任帝王的父亲,大多曾经担任过帝王,他们是宦官必须服侍的对象。
古代的太上皇为数不多,总计共有15个。(1)471年,北朝北魏显祖拓跋弘(19岁)传位5岁的太子高祖元宏,自称太上皇。(2)北朝北齐世祖高湛25岁当皇帝,五年后(565年)禅位给十岁的儿子高纬,自称太上皇。(3)576年,北齐后主温公高纬禅位给8岁的儿子高恒,自称太上皇。( 4)617年,李渊入长安,奉隋炀帝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5)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即位为帝,尊唐高祖李渊为太上皇。(6)712年,唐睿宗李旦让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7)756年,唐玄宗因避安禄山之乱出逃,其第三子李亨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8)805年,唐顺宗即位不到8个月,就被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退位,称太上皇。(9)1225年宋徽宗赵佶禅位给太子赵桓,称太上皇。(10)1162年,57岁的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嗣子孝宗赵昚,是为太上皇。(11)1189年宋孝宗赵昚禅位与皇太子光宗赵惇,为太上皇。(12)1194年,光宗赵悖禅位与皇太子宁宗赵扩,为太上皇。(13)1123年,西夏神宗李遵顼传位其子献宗李德旺,自称太上皇。(14)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也先所俘,代宗朱祁钰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15)1796年元旦,85岁的清高宗弘历禅位于皇太子仁宗顒琰。
这些人当上太上皇,大致有五种原因:一是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如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二是厌政慕仙,如北魏显祖拓跋弘、北齐杨祖高湛。“魏显祖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每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资治通鉴·宋纪十五》);三是形势所逼,迫于无奈,如北齐后主温公高纬、宋徽宗赵佶,都是敌人兵临城下,十分危急,才禅让的。唐高祖则是为唐太宗李世民所逼而让位;四是病弱不堪,欲享安逸,如宋孝宗赵昚禅位光宗,光宗让位与宁宗;五是帝位已不保,被遥尊为太上皇的,如隋炀帝、唐玄宗、明英宗。
太上皇大多都死得早,真正得以长寿并且善终的只有唐高祖李渊、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三人。极个别的太上皇心有不甘,伺机东山再起,如明英宗退位九年后又再度复辟。
除了上述十五位太上皇外,也还有未当过皇帝而被尊为太上皇的。如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史记·高祖本纪》)。这些太上皇纯属显尊显贵的象征意义了。
古之帝王常宣称以孝治天下,讲究对长辈尽孝道,以作天下的表率。
因此,长辈有什么要求和欲望,都会尽量去满足他们。大量的具体的服侍工作则依靠宦官去完成。
宦官在服侍这些太上皇时,不仅要看太上皇的脸色行事,还要看皇上的脸色。相对而言,服侍太上皇远比服侍皇上要轻松些,但也落寞得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