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19393
  • 作      者:
    侯廷智主编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研究》在我国跨入21世纪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系。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地位。这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理念:第一,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种人类美好和谐的社会,这是人民的诉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第二,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了我国社会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任务。第三,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建设内容,这是我们党领导下治国理念的完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有了更加明确和成熟的认识,它在我国迈入21世纪深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类未来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又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久远的渊源与趋势,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承和人民强烈的现实要求与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消费在经济中的比例已经降至历史低位水平,严重制约了经济内生增长。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结构问题空前暴露,内需增长乏力问题凸显出来。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再分配机制,健全民生保障体系,保证二次分配能够比较合理地调节市场竞争带来的悬殊。特别是要促成社会政策体系的转向落实到每一项具体措施中,使其充分反映大多数人的需求,代表更广泛群体的利益。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和再分配机制的缺乏则会导致经济结构不均衡,使经济无法在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路径上发展。
    (二)公平和公正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意义
    理想的社会形态具有稳定、充满活力,发展可持续的特点,这种社会形态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各个部分、各个阶层利益关系得到合理安排,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利益冲突。实际上,当前在我国公民对于公平竞争和凭借才能获得一定报酬是认同的,所憎恶和反感的是不公平的竞争和不公平的分配,这严重损害了社会成员间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进步,甚至形成如果不守规则、依靠权势和不当竞争反而能够获利的错误导向。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和社会舆论传播形式的变化,这种不公平导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强烈不满,甚至造成阶层对立和社会失范。这种情形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严峻挑战。
    公平和公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集体道德观和社会文化。公平给各个主体带来强烈的平等感,有利于形成主动参与各项经济、社会事务的愿望,真正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平等相处的交往必然带来具有内在约束力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准则,这不仅增强了集体道德,也有助于形成多样而丰富的文化。公正给广大的社会成员带来人性的关注,唤起社会最友善最真诚的一面,形成个体内省和关怀他人的情感,使人能够自觉的控制个人行为、协调群体关系、扶助社会困难成员。这种道德自律和自省能丰富社会文明,给社会建设提供更多软件支持。本质上来说,对公正和公平的褒扬与遵从与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它将有力地促进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三者关系的构建。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一章 和谐社会观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中国思想家的和谐思想
第二节 西方思想家的和谐社会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二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本篇参考文献

第二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经济制度基础
第四章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规律性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节 公有制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五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所有制基础
第一节 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第三节 所有制宏观调整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制度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
第三节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篇参考文献

第三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经济发展基础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非议探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一节 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历史的理论反思
第二节 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章 劳动创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 尊重和保护劳动的权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节 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章 公平与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第一节 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伦理选择
本篇参考文献

第四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与自然
第一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人类经济行为与社会经济形态
第三节 社会经济形态与自然的关系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五篇 和谐社会的国际经济关系基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