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98111
  • 作      者:
    钟国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领导工作有点,管理工作有点,经营工作有点,学术研究有点,讲话写作有点,常规性工作有点,创新性工作更有点,所有的工作都有点,抓住其独特的点,才能把工作干得漂亮,才能把事业干成!
展开
作者简介
  钟国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副总编兼《理论动态》杂志主编,上海东方讲坛最受欢迎讲师,多家大学、党校兼职教授和十余学习型城市顾问。在管理学上他提出点式管理、升级才能生存、链式学习、双型组织等独家理念。他出版有《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带着问题学一裸面学习法》、《升级才能生存》、《重画世界》、《社会选择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优秀出在点上!在点上创造优秀!这就是《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 》要告诉您的道理。 只要阅读这本《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就会改变你的观念和行为,书中包括了中国人缺什么——点式思维、从点刊世界——点的哲学、工作就要抓点——点式工作法等几部分内容。
 

展开
精彩书评
    钟国兴先生说的找点,我理解就是要一眼看到底,才能把想做的事做成,对此,联想也是深有体会。
    ——柳传志(联想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找点是精准化方法。市场经济需要精准化,需要《找点》。
    ——高尚全(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工作找到点,才能更精彩。《找点》适合各种工作和管理。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露点才有看点,抓点方可破点。钟国兴的《找点》令人大开眼界,不可不读!
    ——冯仑(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找点就是要找到战略地位之点,钟国兴先生的《找点》使我们体会到了给一个杠杠可以撬动地球的哲理。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找点》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对从事具体工作的人们应该是一种点拨,很值得深思。下决心抛弃“差不多就行”的陈旧思维,把工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做到极致,那我们干的活肯定能做到“高清”级别。
    ——许振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振超工作法创立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中国人缺什么——点式思维
    1、一个企业家的感叹
    我曾经参观一个企业,恰好看到这家企业的产品被成批地退货,总经理感到非常尴尬。我知道这家企业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客户不满意情绪很大,于是问总经理:“据我所知这个问题从你们刚生产这种产品时候就遇到了,它真的就那么难解决吗?” 这一句话,引来了这位总经理一连串的感慨和抱怨:
    这个问题是我能解决的吗?表面看是我的企业的产品不行,实际上我的产品不是自己从地里挖出来的,各种配件都是从别的企业进的,它们的不合格率就很高。怪这些企业吗?也不能啊,因为给他们提供半成品、原材料的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啊。整个供应链上都存在问题,在我这个终端产品上表现出来了,我怎么办?每个企业的质量就差那么一点点,加起来跟人家别的国家的产品比就差好多。这就是中国啊,这就是我们的企业啊!老兄,这就是你们学者研究的问题啊!
    这是若干年前的一件事,现在中国许多产品的质量正在提高,但是这番话仍然经常在我的耳边响起。因为它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每一个企业都差那么一点点?究竟中国人在做事上、在管理上缺少什么?如果我们不反思、不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我们产品的质量会提高,但优质的产品只能是个别的或者一部分,永远也不可能普遍地生产出来。的确,我们的“中国制造”商品已经畅销全世界,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总是属于低档或者中低档?因为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复杂精密的产品方面,我们还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不止是企业,机关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我们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究竟如何?我们每天看到的,不正是每一个环节都差一点点甚至更多,最后往往是漏洞百出的管理和根本部到位的“服务”吗?那么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若干年后我们还要继续容忍社会在这样的管理和“服务”下运行吗?
    从中国走向开放那一天起,我们就在感叹发达国家人做事的精细,感叹我们做事的粗劣。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这样感叹下去吗?我们还要这样感叹多少年?
    当然做事的粗劣化有体制上的原因,但体制的背后是否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因素在起作用?抛开体制需要改革这个因素,是否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待改进?每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也需要比较彻底的更新?
    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员工,每一个政治家、每一个公务员,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追问这样的问题。
    2、中国人究竟缺什么
    有两个猴子,为自己有尾巴而苦恼,想进化成人,于是去找上帝。上帝把它们领到一个挂着“基因库”牌子的库房里,指着一串基因说:这就是变成人的密码,你们在身上切个小口,把它放进去,就可以变成人。
    第一个猴子抓了一串基因,在身上切了个小口。基因串的其它部分都很容易放进去,并且随后融入身体。只有基因链顶端上多出的一点点东西,好久才融入进去,为此费了许多周折,也忍受了长时间的疼痛。
    另一个猴子看到这些说:你之所以那么费事,就是因为这串基因多了一点点东西,你太傻了!把它扔掉不就行了嘛!于是它扔掉了最后那一点点基因。
    结果第一个猴子进化成了人,而第二个猴子毫无变化。
    第二个猴子没有变成人,就去质问上帝。上帝说:你不知道,猴子和人在基因上就差最后那么一点点!你不愿意费事,恰巧没有植入的那一点点,就决定你只能是个浑身长毛的红屁股猴子,人家成为了可以穿衣服的直立行走的人。
    这是本人在《升级才能生存》一书中,为了说明做事情一定要注重具体的点,编写的一则寓言。
    这则寓言说的是如果我们做事情总是差一点点不到位,那么最后同人家做的事情相比,就像猴子和人的区别一样,表面相似,实际却有天渊之别。
    为什么中国人做事在每个环节上都总是差一点点?有人说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太聪明,都会算计和偷工减料,因此过度聪明的人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做蠢事的团队。那么我们又应该问一个问题:犹太人不聪明吗,为什么人家做事非常精细,为什么人家的聪明人加在一起能够做精明的事?
    中国人究竟缺少什么才导致如此?我认为,中国人缺少的是精准化的思维方式,因此也就形成了粗放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应该说随着开放的深化,这种粗放化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我们离精准化仍然差一大截。
    3、中国人的相似思维
    老师问学生两个个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和月球是什么关系?
    一个中国的学生回答:地球就像一个鸡蛋,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就像一对不可分离的恋人。
    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一个西方的学生回答是: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的。月球围绕地球作椭圆运动,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4401公里。
    老师对中国学生说,你得回答很有想象力,很有文学色彩。对西方学生说,你的回答很准确。
    中国人的思维就像这个中国学生。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在中国,最能代表东方思维方式的是太极说和阴阳五行说;而在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子说和形式逻辑。
    中国的阴阳五行说,是囊括一切的分析方法,它把所有的事物都分为阴阳,而事物之间视为生剋关系,并归结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把这五行之间的生剋关系看作是事物关系的一种普遍模式。占卜以此来推测事物的趋势,中医以此来分析病理,此外无论武术、兵家、农家等还是国家管理,都渗透着阴阳五行的思维方法。
    那么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给人的是一种什么方法?是相似推理,类比的方法。它的公式就是:X和Y的关系约等于A和B的关系。例如中医认为肝和肺的关系相当于木和金的关系。而五脏之间的关系,则相当于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剋。这种相似思维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中国人特别重视“象”——也就是外表的相似,风水术中把某种形状的山看作是笔架、马鞍、官帽等,认为阴阳宅的某种角度对应它们,家里就会出文人、武将或者官员。在中国民俗中,还取谐音把看到或梦到棺材理解为升官发财等等 ,这都是相似思维的结果。
    中国人把万物归结为阴阳,那么阴阳背后是什么?是太极,是无极,它们更加隐隐约约,难以表述。
    这是中国的相似思维。这样的相似思维有什么特点?
    ⑴ 只求类似
    对事物不是直截了当地分析,弄清其内部构造和规律,而是只要把它归结为同已知的事物关系相类似,差不多就行,就以为达到了认知目的,因而认识事物不深入。因而“差不多就行”,这种意识在国人中广泛存在。
    ⑵ 模糊思考
    许多问题满足于类比,而不去弄清其具体原因,注重宏观和相互关系,忽视具体、明确。因而往往认识不精确,很模糊,语焉不详。
    ⑶ 大而化之
    正因为不求甚解、语焉不详,因而也就可以大而化之、谈天说地、无所不包,大讲事物的辩证关系,滔滔不绝,细究之却可能等于什么都没说。
    这三个特点,在许多领导讲话和文化人著述中都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往往一方面、另一方面地讲许多话,其实往往模模糊糊、大而无当,听起来都是话,分析起来什么新的真正的观点都没有。可见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之广、之深、之严重。
    中国人的相似思维是理性思维吗?它当然具有较多的理性思维的成分,但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性思维,因此我称之为“半理性思维”。在这里“半理性思维”并非贬义,因为下文中还将分析它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但我们不要把这种思维同西方的理性思维相等同,它们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4、西方的点式思维
    这个事件最能说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的差异:
    南京,六朝古都,兵家必争之地。
    今年7月的一天,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出现在山西路军人俱乐部的“五星电器”——国内排名第四的家电连锁零售商的旗舰店,其中一位在卖插线板的地方停下来,问销售人员那些不同品牌的插线板有什么不同。
    他们并非来购物,而是在巡视自己未来中国同事的销售行为模式——两个月前,美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Best Buy)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南京五星电器的51%控股权——在徘徊了近三年后,这家零售巨头终于在中国市场出手。
    “我们大家只能说出价格、型号、品牌的不同”,陪他们一起巡视的五星电器南京分公司总经理黄寿宝回忆说。
    这是在中国家电零售卖场里最常见的回答,这个答案会满足那些想买便宜插线板的人。可以想见,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以此类推,为了卖出自家的插线板,厂家会争相把价格降到没有利润的地步。但是百思买的总监们并未罢休,他们中的一位卷起袖子把不同插线板拆开,并且用钳子把电线外的绝缘胶皮剥开,他提醒中国同事观察一下不同插线板电线的粗细,和它们可能适用的范围,然后说:“这就是你要告诉用户的真正不同之处。”
    这一幕给黄寿宝和所有在场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听上去稍嫌戏剧性,但是这就是百思买做生意的方法。
    (《环球企业家》2006年9月号129页《百思买来了》,记者汪若菡、刘婧)
    “这就是你要告诉用户的真正不同之处。”这句话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为什么人家对于一件事这么认真地去找到“真正不同之处”,而我们却不能?这关系到西方人思维的特点。
    西方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在哲学上,最代表西方思维方式的是原子说和形式逻辑。
    原子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认为万物都是由虚空中的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不同结合,排列和搭配,造成了实际事物的千差万别。形式逻辑也大致产生于这个时期,并且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这使得西方的思维高度严密化、格式化。爱因斯坦认为,一门科学的“完整的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313页,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他所说的体系指的是公理化体系。这种公理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种严密化、格式化基础之上的,它对进现代科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的思维是相似思维的话,那么西方人的思维是什么思维呢?西方的思维我们可以概括为点式思维。
    点式思维是什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问题的追问总是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而不像中国式思维,最后落到一种类似的关系上。
    在西方人看来,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这就像中国人认为生尅关系决定事物及其状态一样。
    原子就是西方人在思考事物一般关系时最后找到的一个点。原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基本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事物。如果简单地概括,可以认为西方人分析事物是着眼于具体的点,然后是点的组合,在点的组合基础上形成一个系统。
    无论西方思维多么庞杂,分析问题方法如何多种多样,但它最后找到的东西大多是一个点,而且这个点是具体的、明确的,不是抽象的、模糊的。西方人所著的书,里边的内容往往很具体,不如中国文人的书“大气”,但如果读进去会非常耐读,因为有许多实实在在的新观点,也就是有“点”,而中国人的书却只有“面”——经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一方面”,面面俱到,却无一点可取。西方一个在大学教授,往往在一个领域提出一两个核心概念,并且提出一系列相关概念,形成一家学说。而在中国我见过出版数十本甚至上百本著作的教授,洋洋洒洒,无所不论,却在任何领域都没有提出一个像样的基本概念,如此教授实在让人为之汗颜!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学者”心中没有观“点”。在这样的学者这里只有墨水,可以到处去泼,“满纸荒唐言”,却没有一点闪光之处。如同物质产品的伪劣一样,中国文人的大量精神产品之质量低劣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是把五行关系往事物关系上一套就万事大吉了,如今套一套“矛盾”、“辨正关系”、“系统”以及各种时髦词汇,包括套一套西方的词汇,不也是算是继承了“优秀传统”、“很有学问”了吗?所以中国的文化人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文化人最容易滥竽充数。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中国大学评教授不要按照发表文章和专著的数量,而是看一个学者是否有自己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是否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连自己的核心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有理论体系,如何算得上教授?
    西方人的书往往有具体的、严格的逻辑,而中国人的书往往是把类似的东西“归大堆”,看似有逻辑,实则无逻辑;看似宏大辨证,实则大而无当,等于什么都没说。
    事实上,这样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中西文人身上,在领导者和管理者们的身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西方的领导讲话喜欢讲问题,而中国的许多领导甚至小到村支部书记、班组长都喜欢讲概念,讲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概念讲得确实很“辩证”,就像五行的生尅关系复杂而圆满,长篇大论,却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里只有“辩证关系”,却根本没有“点”。一个领导心中没有“点”,你怎么对别人进行领导?这样的领导只能把人领到云里雾里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并不等于东方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就连日本人同中国人在思维上也不一样。日本古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是日本人的思维却有明显的点式思维的特点,他们思考问题总是具体到一个个点上,因此日本人做事显得极其认真。至少这种点式思维作为原因之一,使得日本近现代的产品质量优异,形成了日本经济的优势。日本人的点式思维既是他们的思维传统,又是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5、中国思维的优势和劣势
    你是一个体型较胖、脸色微红的人,但是好长时间眼睛觉得干涩,口腔溃疡不断,食欲减退,心情烦闷,两肋隐约胀痛,去找一个老中医号脉。老中医沉吟片刻,没有给你开眼药,也没有开治嗓子的含片和助消化的乳酶生之类的中西药,而是说你这些症状都是因为肾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上焦火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肾属水,水生木,肾阴不足,木火就会过旺。所以老中医给你开了六味地黄丸和加味逍遥丸。
    如此这般,你被老中医说得有些晕晕糊糊,肾怎么就“属水”,肝怎么就“属木”?它们和水、木有什么关系?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吃了人家给你开的药只有两个疗程,你的这些症状都大大减轻,有的已经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是一个体形瘦弱、面色发暗、勾腰含胸的人,症状大多相似,但经常感到两小腿发凉、,老中医就不这么说了,他说你肾阳不足,如同锅底下没有火,蒸汽就不能升腾。这样你的肾不但不能滋养肝阴,而且由于肾阳不足导致肝气不足,因而脾湿胃寒,却又虚火上炎。于是给你开八味地黄丸和逍遥丸,吃一段时间后调为补中益气丸和温胃舒,结果时间不长,你的症状也减轻了许多。
    “神了!”一些人的病经过中医的医治痊愈之后,往往发出如此的感慨。
    中医是典型的中国人的相似思维的体现。
    为什么中国人的相似思维运用于中医会成功?因为中国相似思维的要素主要是阴阳五行,把事物的关系比喻成为五行生尅关系,而人的生命器官确实是一个互相制约的系统,把它们比喻成五行关系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阴阳五行关系是否可以推广到认识各种事物呢?不能,或者说很难。认识一般事物的结构,例如一场战争、一个房子、一架机器或者水的分子式,是否可以套用阴阳五行的模式?显然无法做到。因此这个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它的适用范围是极为有限的。事实上,这种方法除了被成功地运用到中医上之外,运用最多的是卜卦算命和看风水,而后者的效果很难充分验证。
    尽管适用范围极为有限,但是阴阳五行模式对中国人思维影响非常大,分析事物时,往往习惯类比为相似的“生尅”关系或“辩证”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似思维。这种相似思维并非没有好处,它至少在这样一些方面具有的优势:
    ⑴ 整体思维的优势
    西方的点式思维往往过多关注具体的点,对于一些问题,如果找不到内在逻辑,就无法在思维上进行整合,不能进行整体思维。但是中国的相似思维就没有这个问题,就连根本不相关的事物,只要有些类似特征,也能扯到一起。因此具有这种思维往往易于从宏观、整体上看问题,因此中国人往往具有整体思维优势。但是这种思维往往只是模糊的、并不严格的整体思维。
    ⑵ 玄思的优势
    西方人的点式思维只能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不适合进行无边际的玄思。但是中国人的相似思维,却不受这种限制,可以由此及彼,宏大而博远,漫无边际。例如,中国人使用很多的“元气”概念,在西方就没有,这个概念对于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玄思使得文化深奥神秘,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所谓“得意忘相”、“言不尽意”,玄思可以带来浪漫,创造一种朦胧的美感,这都是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
    ⑶ 人文的优势
    人文学科往往不需要严格的逻辑思维,而是需要其概念系统有较大的弹性和容量,以体现终极关怀,防止偏执一端,避免过多关注细枝末节。中国的相似思维正是具备这样的特点,许多概念带有较多感性色彩,只是取其近似的效果。当然,对于那些需要严格思维的学科,如法律、经济学等等,中国相似思维就缺少优势。
    ⑷ 模仿的优势
    相似思维使人善于模仿,能够很快学习其他文明的东西,包括技术上也是如此。但是,这种模仿并不完全到位,往往只是一种外表的近似,内在的、实质的东西并没有学到。
    那么中国的相似思维除了这些优势之外,还有什么劣势呢?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 似是而非
    相似思维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近似的,而不是真确的,因此正确的情况有许多,但是还有一些情况下可能似是而非,甚至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⑵ 不求真务实
    在中国的语言中,“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认真负责”等等讲得最多,但这是因为中国人有这方面“优良传统”吗?绝对不是。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优良传统,都能够做到,就没必要强调这些了。其实中国语言中这些词汇用得最多,是因为人们往往做不到这些,这方面问题太多,就像是一个缺营养的人整天讲要注意营养一样,绝不能理解为他营养过剩。
    为什么中国人做事不求真务实?因为相似思维非常不适合求真务实,只要相似就可以,那么何必去求真呢?包括议论一些问题,点到为止就行了,何必说得那么清楚呢?这和西方人大不一样,他们的点式思维,很容易钻牛角尖,因此也能够深入钻研,有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⑶ 做事不精确
    相似思维使人做事往往以形似为满足,认为“差不多”就行了。在人们的语言中也经常有这样的话:“行了,差不多就得了,何必呢!”做事没有精确化目标、精确化办法、精确化标准、精确化结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句话后面还应该加一句:“中国人都怕认真”。相反对于点式思维的西方人来说,你想让他不认真都很难做到。
    ⑷ 资源浪费
    中国人的浪费首先是语言。说到语言浪费,人们可能以为问题并不大,无非是多说一些话嘛,实际上并非如此。语言浪费不仅导致纸张、时间等连锁浪费,因为语言作为一种工具随意使用得不到节制,因此会使人们从忽略语言浪费到忽视各种资源浪费现象,使浪费成为一种文化习惯。
    相似思维容易导致语言无逻辑演绎,说话东拉西扯,大而无当,漫无边际,成为空洞的语言游戏。而且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人们以为会做语言游戏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只有这种人才能去当官,使得说空话套话甚至假话的人大行其道。
    ⑸ 缺少创新的核心能力
    中国人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是相似思维让人们对于创新在标准上比较模糊,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追求类似创新的氛围和效果。例如中国人所热衷的“理论创新”,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理论?甚至一些大名鼎鼎、为自己的“创新”洋洋自得的名人,其成果很多都很难禁得住推敲。相似思维对于模仿别人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都是有作用的,但是对于深层次的学习和创造,却有其天然的缺陷,不利于一个民族形成核心的创新能力。
    ⑹ 过度热衷计谋
    相似思维使人思维上不是倾向于求真,而是倾向于求似,这样就给了思维很大的转换空间——从这个事物转换到另一个事物上,从一个问题转换到另一个问题上,这样思维上的投机取巧就可能成为一种倾向。于是一部分人追逐这种投机取巧,把战场、官场、商场、情场上的计谋看作智慧的最高境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把真诚看作愚蠢,把规范视为低级。热衷计谋往往最后倾向于热衷阴谋,许多丑事恶事因此而生,许多招摇撞骗者因此而被视为成功者登堂入室。热衷阴谋是中国相似思维生长出来的一个文化的毒瘤,应该受到现代文明的唾弃。
    6、中国人应饿补点式思维的营养
    时下国人在营养上很赶时髦,因而安利的纽崔莱等系列产品颇为流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卖安利产品的人不厌其烦地向你推销,把安利说得包治百病。面对这样的推销,许多人都在摇头:安利的产品不错,但是它的形象正在被这些人毁掉,也许从此会重蹈仙妮蕾德在中国的覆辙。
    中国人缺乏营养的概念,许多人有的只是“补品”两个字。因此无论是中国推销营养品的,还是吃营养品的人,往往都以为只要补品吃了对谁都管用。广东人的办法是把各种各样的营养品放在一起煲汤,每天都来个“十全大补”。因此对于安利一类的营养品也是如此,以为无需诊断,无需配方,无需食用方法,只要每天吃一些就有好处。结果许多人吃了之后不见效,或者出了副作用,回过头就会说安利如何无效,如何骗人。
    其实,安利在它的老家——美国,并不是这种销售法,也不是这种吃法。人家并不是把它当作万能的补品,而是当作营养品。既然是营养品,使用之前营养师首先要看你缺少什么营养,然后像医生一样给你开一副配方,你要每天按照配方食用,这样才能见效。许多人这样食用安利之后,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尽管安利公司比较注重培训,但是中国人特别是那些文化素质比较低的中国销售者和食用者,正在因为滥用安利而毁掉安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营养概念。
    这个问题足以说明中国思维的一个弊端,我们需要科学的营养概念,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许多中国人都喜欢说中国思维方式的优点,说中国人如何聪明,善于从大处着眼,很快就把握事物的关系和整体,笑外国人过于执着于细节,拘泥于程序。言外之意,是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优势,外国人应该向我们学习,而我们天生传承了老祖宗在思维方式上的遗传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这种遗传和文化的优势就可以了。
    我们应该吃什么药,不应该问自己有什么身体的强壮在什么地方,而是应该问自己身体有什么问题,缺什么。就像吃营养品,绝不能有什么吃什么,绝不能只要是营养品就采取“一锅烩”的方式吞服。
    同样,企业应该学习什么,要问中国的企业缺少什么。最近十几年,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管理图书,在每个书店、书摊上都占有很大的位置,也摆在老板们的办公桌上,放在老板们的公文包里,当然有一些在企业里还被老板们指定为管理层和员工的必读书。那么,这些书真的是企业所缺少的吗?我真的想向这些老板们问一句:你是否读错了书,是否向管理层和员工们推荐错了书?例如,多年来市场上出版了大量的传统谋略读物,这些被老板乃至企业管理层所热读,那么中国的企业真的最缺少传统谋略吗?
    尽管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否定传统文化的五四运动和“文革”,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历史遗迹被毁坏,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美德被践踏,许多传统经典已经陌生,但是唯一没有中断而被传承下来的是我们思维的模糊特点和对计谋的习惯性偏好,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和历次运动中,这些甚至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有些东西我们不是缺了而是多了。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我们缺的不是东方的宏大而模糊的哲思,不是“既这样、又那样”的辩证式的智慧,不是三十六计式的计谋,而是西方式的点式思维,是西方式的精确管理。但是许多企业家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我并不是说中国的企业家们不需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华的知识和方法需要学习和继承,但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大海之中,一个企业家和你的企业要“游泳”,而且在不断参加游泳的“竞赛”,那么相比之下你更缺少的是那些西方“游泳健将”们拥有的经验和智慧,还是重点要学习你自家世世代代没有游过泳却在其他方面总结出来的普遍性的方法和谋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何况,中国的市场经济历史太短暂,大多数企业更像是游击队,而不是正规军,必须向西方学会如何在未来规范的市场经济战场上打正规战,打现代的精确战争,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要做到这一点,更应该意识到我们最缺的并不是东方模糊的玄思和机诈的计谋,而是西方式的点式思维和与之相应的精确管理。
    就像北方人吃惯了粗粮一定要吃些细粮才会营养协调一样,中国人特别缺少西方的点式思维,必须而且亟需饿补。因为市场经济是西方社会的产物,中国人只有补上点式思维的“营养”,才能够真正适应它。就像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的数学,你不能不引进拉丁字母的1、2、3等等一样,否则你怎么和人家进行数学竞赛?
    近几年企业管理学界众说纷纭,有人大讲特讲大讲“中国式管理”。讲“中国式管理”当然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有历史悠久、传承丰富的文化,因为我们的企业家在领导和管理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一套中国式管理呢?但问题是我们面对的是众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不久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从业者尚且缺少在这种条件下基本的适应训练,缺少在这种条件下生存和竞争的思维素质,那么为什么不去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的已有知识,学习和习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和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怎么会有真正的“中国式管理”?
    尽管你已经适应了中餐美食,感到它非常可口,但是为了营养均衡,还是先吃一点西餐。因为西餐尽管简单,但是营养含量却很高,可以直接补充你身体营养的不足。让你的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暂时跳出中国式思维的云山雾罩的圈子吧,学习一点西方式的精准化的点式思维!
    ……
展开
目录
一、中国人缺什么——点式思维
1、一个企业家的感叹
2、中国人究竟缺什么
3、中国人的相似思维
4、西方的点式思维
5、中国思维的优势和劣势
6、中国人应饿补点式思维的营养
二、从点看世界——点的哲学
1、中国人必须换脑
2、世界是由点组成的
3、一切从点开始
4、一点一点做事
6、进行点式思维训练
三、大趋势——精准化
1、精准化打击说明什么
2、系统化需要精准化
3、精准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4、学习如何精准化
5、学习如何精准化的内容
6、精准化的关键:找点、抓点、到点
四、工作就要抓点——点式工作法
1、工作精准化要求的大趋势
2、工作必须到点
3、工作不好的原因:不到点
5、反思工作才能做好工作
5、工作精准化以目标点为开端
6、工作精准化以基本点为主线
7、工作精准化以关键点为枢纽
8、工作精准化以问题点为抓手
五、经营就要找对点——点式经营法
1、仅仅有“221”还不行 
2、经营要换位思考
3、看到需求点而不只是需求
4、寻找赢利点、超利点而不只是追求盈利
5、寻找卖点而不只是销售
6、寻找优势点而不是优势
六、管理就是管到点——点式管理法
1、科学的管理学从找点开始
2、管理的关键
3、点和战略
4、管理是模式控制
5、工作要求一定要到点
6、分工就是分点、指令就是给点
七、领导者要有几个点
1、什么是领导
2、领导要靠一种模式
3、优秀的领导首先要有策划点
4、优秀领导要有理念点
5、优秀领导要抓契合点
八、创新的六个关键点
1、问题点
2、症结点
3、未来点
4、升级点
5、突破点
6、操作点
九、策划和创新:“扯”是一种艺术
1、策划是创造一种模式
2、策划是点之间的奇异链接
3、各方面“扯”的艺术
4、“扯”的基本法则
5、一次有趣的实验
十、要用能够找到点的人
1、“充数”的“滥竽”就是没有点
2、事情是被没点的人搞糟的
3、从“胸中有数”到“胸中有树”
4、千万别用没有点的人
5、用人考试要考点式思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