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西效应——为自己而工作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单独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参加实验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实验进入第二阶段,参加实验的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为奖励组,另一组为无奖励组,奖励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没有奖励;第三阶段是休息时间,两个组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活动。
经过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自觉地花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的学生在进入实验的第三阶段后,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比较快,而无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始终保持较大的兴趣。概括而言就是,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职场故事
学艺术设计的大伟,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担任广告设计师。他的薪资待遇跟同学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对于这份工作,他还是挺满意的。
为了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大伟工作非常努力。为了能从“前辈”那里学习到一些工作经验,他主动帮办公室的“前辈”打扫卫生;一些资历深的设计师不愿意干的琐碎活,他也主动向主管请缨,并加班加点完成;晚上回到家,他还自己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希望可以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由于大伟表现积极、工作勤奋,让主管十分满意,于是主管让他提前转正。在转正后的第一个月,大伟就得到了一笔小小的奖金。他备受鼓舞,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
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奖金,大伟更加努力地工作,加班的时间也更多了。然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公司突然对设计部的提成制度做出了调整。按照新的提成标准,进公司不到一年、资历比较浅的大伟几乎拿不到什么提成。没有了奖金的激励,大伟像泄了气的皮球,突然间感觉工作没了劲头。
渐渐地,大伟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地干活,而是等待着主管来分配工作。如果手里没有活,他就浏览网页或在网上聊天,打发上班的时间;晚上他也不再学习了,而是看电影、玩游戏,以此来消磨自己的闲暇时间。
一年后,在同学聚会上,大伟惊讶地发现不少同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上,有了飞跃式的提高,而自己似乎还停留在刚参加工作时的水平。其中有很多同学在毕业时进入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无论是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还是学习资源,都比不上大伟的公司。然而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同学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呢?带着这个疑问,大伟与其中的几位同学进行了交谈。
同学小李告诉他,虽然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小公司,工资并不高,而且也没有任何提成、奖金及其他物质奖励。但是,他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老板下达的任务。在工作中,他没有计较工资的多与少,而是注重自己在工作中学到多少东西,取得多大的进步,因此,他每次都尽量将工作做到最好。业余时间,他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他说,这样努力地学习不仅是为了当前的工作,也是为了自己长远的发展。因为一份工作和薪水只是阶段性的,知识与技能才是自己终身的财富。
听了小李的叙述,大伟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
职场德西效应
从大伟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到消极懈怠的态度转变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一开始是怀着单纯的目的对待工作,那时他并没有得到奖励,只是对工作的兴趣促使他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当这一切的付出获得意外的奖励后,这些奖励反而弱化了他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最后,当大伟不能继续得到奖励时,他便丧失了奋斗的动力。
从大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职场德西效应:当一个人本身已经对工作怀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降低工作对他的吸引力,从而让工作变得功利化,最终导致负面的影响。
由此,我们了解到,职场德西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工作本身所持有的正确看法,容易将人们主动的工作态度转化为被动的工作态度。从短期来看,它不利于人们高效地处理好当前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则会影响人们在职场中的发展。因此,在职场中我们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和行为引导,让自己避开职场德西效应。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自己从“为老板而工作”的被动态度,转变为“为自己而工作”的主动态度,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主行动力,促进自己在职场中不断的进步。
要想避开职场德西效应,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为谁工作。人的行为往往受心态的支配,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