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6928
  • 作      者:
    吕增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丛书”首批推出四本,聚焦于当代中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主、党建、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状况,有助于国内学者和普通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阅读推广价值。
  “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丛书”提供的是一个多角度的理论棱镜,将逐步拓展领域,成为一个陆续编选、出版的系列,以期更加多元化、多层面地展现海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考语境。
  1·在国内学术出版上,同本系列的书最为相近和最有影响力的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但是该系列多为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术研究成果,极大忽视了对当下中国最有价值的当代学术研究这一重要部分。
  2·本丛书视角新颖,精选世界知名的一流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与国内颇具知名度的“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3·本丛书作为我们社科学术编辑中着力打造的一套重点学术丛书,非常适合作为馆配部门的重要推广书目,同时也将在国内“海外中国学”的同类图书上具有非常高的竞争力。
  本丛书有望在我社出版《中国未来30年》之后,继续在国内引领关于中国宏观趋势的阅读热潮
展开
内容介绍
  《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收录世界知名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思考和发现,主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合法性与挑战”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在书中,主要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探讨:
  中国共产党究竟进行了哪些改革?
  中国共产党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共产党将会走向何方?
  中国共产党为何没有按照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西方学者所预测的轨迹演变?
  所选文章均为外籍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建设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的第一手资料,集中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纳和呈现,使国内了解海外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研究细节。
  《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丛书》的编纂既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也是当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文关系的表征:理论探讨已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复杂的现实问题之中,并将随着现实的变迁而更加全面地展开。在这套首批推出的丛书中,我们选取了如下四个主题:“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显然,书中所涉及的都是当下中国最前沿也最具现实感的重大命题,它们延伸并跨越了过去时代的震荡与沉思,同时,又面临并深入到全球互动关系的新型结构中。无论相对于自身的历史变迁抑或全球化的世界体系,转型中的中国已呈现出既断裂又重叠、既竞争又融合的复杂图景,因此,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策组织及自我建设等这些我们一向耳熟能详的范畴都需要被重新审视和界定,从而在新的历史语境和世界秩序中加以关照。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当代许多人的眼里,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是全部意识形态终结的标志,特别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标志。大约20年后,当时成功幸存下来的共产主义一党制政权仍然存在。特别是在由于经济成功和崛起成为新“威权主义大国”而越来越被西方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中国,我们能够看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而伴随着这种复兴的是重新开展关于意识形态的地位的争论。自2002年11月担任总书记以来,胡锦涛就被称为“平民主义”(通常是描述政治家在竞选中的策略行为的术语)的领导人。尽管如此,但是这是重新重视意识形态的证明或许是更准确的说法。
  意识形态要履行它的合法化功能,它不一定要成为全体人民内心深处的意识形态信仰和信念。注意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毋宁说,只有在充当一种形成公共舆论的象征资源和一种社会构建现实的框架的意义上,意识形态才能是“有效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在公共领域中所声称拥有的意识形态霸权往往普遍地带来一种冷嘲热讽的话语。在漫长的社会主义统治时期,普遍的冷嘲热讽实际上有助于发泄大众的怨恨,因而有助于稳定共产党在公共领域中的霸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官方话语的冷嘲热讽式解释,可能确认而不是颠覆了意识形态在塑造公共舆论和框定社会现实认知中的地位。因此,对真正的意识形态信奉和“真诚信念”表现进行动员的努力通常集中在政治精英身上,尤其是集中在担任党、国家和军队各级领导的共产党干部身上。这个精英群体在不断的教育活动期间形成的意识形态信念可能被当做是对政权的政治忠诚的检验。此外,由于建立
  在共产党是群众的“先锋队”学说的基础上,这个所谓的精英信奉可能被宣传为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志,至少在象征的意义上是如此。于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合理认为,花费在意识形态的(重新)阐述和宣传上的大量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在一个正在快速转型和由此使人民在未来的制度变迁上面临根本的不确定性的体制中,意识形态的改革可能有助于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因为它能够稳定社会预期,保持转型过程的平滑,塑造对合法统治的认识。兰斯?戈尔(Lance Gore)分析了1989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在他看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共产主义的生存和解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他的解释,1989年发生的表面上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首先并不是因为人民的道义愤慨、普遍的失望情绪和挫败感,而是由执政精英的各个部分发动的,他们重构乃至放弃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神圣原理,从而造成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全盘抛弃(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因此,可以说,与其他大多数“较弱”的威权主义体制相比,一旦改革超出了共产主义的大传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遭到了瓦解,社会主义体制就更容易失去平衡。
  ……
展开
目录
导言:海外视阈下的中国共产党研究 
思想建设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重构:决定因素、进展和局限 
通往和谐之路——马克思主义、儒家与和谐概念 
从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看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思想——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新阶段
“三个代表”思想:中国通向社会和谐之路
中国共产党代表谁?——从“三个革命阶级”到“三个代表”迪克逊 
政党-国家民主与“三个代表”:一种理论透视
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历史与现状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德〕法尔克·哈尔蒂希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选举制度——有限的自由与上级党组织权限的强化 
吸收新党员:从危机到私营企业主 
中国的党校与领导精英的培养 
干部责任制与中国共产党要求的变化
作为领导选拔机制的中国共产党干部任命制:一个评价
合法性与挑战
一党执政的民主化?——中国的政治改革、民族主义与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能否坚持一党制?
中国的宪政、“三个代表”与法治
增加一党执政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调整与党内改革 
活跃的互联网:中国共产党的希望还是危险?
中国的信息化与政治改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