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共产党通史.第一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3154
  • 作      者:
    沈云锁,潘强恩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共产党通史(套装共6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该书对世界范围内共产党产生发展的历史、基本理论和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有助于读者对世界范围内共产党的历史,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展开
内容介绍
    《共产党通史(套装共6册)》分为《共产党通史第1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上下册》、《共产党通史第2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上下册》、《共产党通史第3卷(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通史第1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上下册》是《共产党通史》的第一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该卷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起点,分别从世界共产党组织的创建、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共产党三个阶段.全面揭示了共产党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共产党通史第2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上下册》是《共产党通史》的第二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该卷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为起点。展示了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产生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了苏联和东欧国家演变的教训。同时,论述和总结了朝鲜、越南、老挝、古巴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共产党通史第3卷(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通史》的第三卷《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九十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过沉痛的教训。该卷以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大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基本历史线索,深入研究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中深刻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提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新的实践的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中国社会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化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并试图通过侵略扩张发展资本主义和转移国内矛盾。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1)中国承认朝鲜“独立”;(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3)赔款2亿两白银;(4)日本可在中国任意设厂;(5)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6)日本享有最惠国待遇,等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影响至深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为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打开了大门。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沙俄于1896年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取得在中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及驻军护路、采矿、垦荒等特权;1898年又强租旅顺、大连(租期25年),并夺取由哈尔滨至旅大的东清铁路支线修筑权,从而以东北为其势力范围;法国以云南和两广为其势力范围,夺取了在这三省筑路、开矿的优先权,并强租广州湾(湛江地区),租期达99年;德国出兵强占了胶州湾,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并取得修筑胶济铁路和沿路30里内采矿等特权,以山东为其势力范围;英国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并乘机割占了中国云南西部的部分领土,1898年又强租山东威海卫和广东九龙半岛,并以此为据点向中国南北扩张;日本以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美国还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按“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原则,承认美国在各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权利。
展开
目录
《共产党通史第1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上下册》目录:
序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序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总论
一、政党概说
二、共产党的历史进程
三、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
五、以史为鉴,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导论
第一编 创建世界共产党组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二、生产力迅速发展
三、工业革命的后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一、英国1825年工业危机
二、三大工人起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一、德国古典哲学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空想社会主义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其“两个”转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成长的社会环境及其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奋斗
三、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萌芽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的创立
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前提
一、工人运动蓬勃展开
二、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努力
三、反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
第二节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前身——“正义者同盟”的风风雨雨
一、人民同盟发展为流亡者同盟
二、流亡者同盟改组为正义者同盟
三、正义者同盟和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第三节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脱胎换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闪亮登场
一、正义者同盟改组
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重要会议
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重要文献
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第四节 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
一、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二、魅力永恒的经典名著
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解散及其历史作用
小结

第三章 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第一节 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和进程
一、法国革命
二、德国革命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欧洲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一、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二、同盟成员站在斗争最前列
三、同盟的改组与解散
第三节 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总结
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新结论、新贡献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在创建第一国际中提出的建党原则
第一节 第一国际的建立
一、第一国际建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第一国际建立过程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筹建国际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中提出的建党原则
一、马克思接手《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的修订工作
二、《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三、马克思在《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中提出的建党原则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阐述建党思想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第一国际的历史功绩
小结

第五章 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途径的探索
第一节 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一、普法战争
二、巴黎公社成立过程
三、公社的军事斗争
第二节 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
一、公社的革命措施
二、公社的伟大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与巴黎公社
一、 公社革命初期马克思的论述
……
第二编 十月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
第三编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共产党

《共产党通史第2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上下册》目录:
导论
第一编 苏联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一节 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诞生
二、《火星报》的努力
三、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第二节 1905年的俄国革命
一、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二、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俄国
三、1905年俄国革命
第三节 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俄国革命运动的复苏
二、二月革命的爆发及革命后的国内形势I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小结

第二章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节 布尔什维克党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一、军事上,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节 俄国共产党(布)执政体制的确立
一、布尔什维克党地位的确立,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第三节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构想
一、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列宁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
二、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
三、加强党内民主
小结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农业集体化
第二节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二、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斯大林晚年的经济思想
小结

第四章 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第一节 联共(布)党内的两次重要斗争
一、反对新反对派和托一季联盟的斗争
二、反“右”倾运动
第二节 斯大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一、党是国家政权的领导者和舵手
二、党要努力使自己布尔什维克化-
三、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四、党要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五、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要有自己的特点
六、党要认真选拔和培养自己的干部
第三节 关于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含义与形成过程
二、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形成原因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四、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方法论
小结

第五章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班子的更迭
一、反对贝利亚的斗争
二、马林科夫的倒台
第二节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
一、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二、苏共二十二大的“非斯大林化”运动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调整与局部改革
一、经济改革
二、政治改革
三、思想理论上的蜕变与中苏论战
小结

第六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改革
二、70年代与80年代前期工业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善
三、农业体制改革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一、政治体制的调整与完善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变化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的苏联改革
一、安德罗波夫时期的政策调整与改革措施
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改革
小结

第二编 苏联演变的过程、原因与教训
第七章 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经济改革与改革新思维
第一节 加速发展战略与初期经济改革
一、 加速发展战略的提出与经济改革的设想
……
第三编 东欧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编 亚洲共产党和古巴工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共产党通史第3卷(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上下册》目录:
导论
第一编 在革命战争中拼搏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
一、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第二节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
第四节 建党的基本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二、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小结

第二章 判明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
二、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第二节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发展阶段的认识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发展阶段的探索
第三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小结

第三章 探索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第一节 从事实中认识武装斗争的意义
一、早期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认识
二、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第二节 到农村去积聚革命力量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第三节 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第四节 在实践中摸索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游击战“十六字诀”
二、“诱敌深入”的原则
三、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系统阐发
小结

第四章 谱写革命战争的辉煌篇章
第一节 土地革命中红军的英勇斗争
一、红军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三、红军长征
四、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二节 抗战烽火中的八路军、新四军
一、八路军的抗日作战
二、新四军的抗日作战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第三节 人民解放的伟大战役:
一、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小结

第五章 求解农村环境中的党建难题
第一节 农村环境中党的建设的特殊困难
一、党的成分多半是农民
二、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成为产生错误思想的重要根源
第二节 确立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一、“九月来信
二、古田会议决议
第三节 采取相应的建党措施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进行党内斗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四、密切联系群众,严防党内腐化现象的发生
小结

第六章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运动的背景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起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教条主义的危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中国革命中的教条主义
二、“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特征
三、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
四、毛泽东写出《反对本本主义》
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第三节 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一、整风运动的准备
二、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的普遍展开
三、整风运动的意义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
……
第二编 在建设事业中探索的中国共产党
第三编 在改革开放中奋进的中国共产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