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交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02445
  • 作      者:
    马立诚,凌志军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凌志军经典作品的“典藏本”,设计制作精美考究,可作为粉丝的收藏本
    凌志军带病为本书写新序,广大粉丝也可以从新序中看到久未动笔的作者近期的所思所想。
    本书十几年前初版销售200万册,引起海内外关注。
    凌志军、马立诚均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此次本社再版,系为两位作者的“回家”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马立诚, 著名政论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台前幕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交锋。该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贯穿一条防“左”反“左”的主线,对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局面进行深刻剖析,是一部震颤人心的改革开放史。
展开
精彩书摘
    粉碎“四人帮” 阴霾仍未散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 “文化大革命”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给中华民族带来 的惨重灾难罄竹难书。 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在一次讲话中沉痛地说:“文化大革命” 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初,就遭到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为代表的 党内健康力量的反对。 随着“文化大革命”深入展开,特别是林彪事件之后,广大干部和群众 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更是十分反感和痛恨,采取各种行动加以抵制。 遇罗克、张志新等无数人为此遭到打击迫害甚至献出了生命。 到了“文革”后期,甚至连毛泽东也感到孤立不安,丧失了信心。他去 世前曾说,他这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 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 议的人不多。另一件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 的人不少。 党心民心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是任何有头脑的人都很清楚的。 但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段时期,却发生一个奇怪的现象,这 就是:一方面揭批“四人帮”,另一方面又肯定甚至称赞“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召开的庆祝粉碎“四人帮”的百万 军民大会上,吴德在讲话中除了号召揭发批判“四人帮”之外,还要求广大 干部群众继承毛主席遗志,“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巩固和发展无产 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样 号召全国人民“自觉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的成果”。 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联 合发表社论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创造。《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 ,《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军报》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报 。以两报一刊名义联合发表社论,表明文章具有最高规格,传达了最高司令 部或最高统帅的声音,极具威力。 甚至到了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发表的公报中,也还是以明确的 口气肯定“文化大革命”,要求全党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 的继续革命,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这自然与华国锋有着直接的关系。 毛泽东去世前之所以给华国锋以重托,就是希望他维护“文化大革命” 。 华国锋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对于“文化大革命”可说是 一往情深。 1976年10月8日,在中央召开的“打招呼”会上,华国锋在讲话中说: 对“文化大革命”要肯定,“文化大革命,是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我 们要着重解决有所不足。这次解决“四人帮”的问题,不要算他们在“文化 大革命”中的老账。搞“四人帮”,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 缺点错误,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篡党夺权。要教育我们的干部正确对待“文化 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不然的话,有人会说:“‘文化 大革命’整得我好苦啊,这下子可把根子找到了。”要翻过来。可要注意这 个问题啊!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冲击的人要注意。华国锋还说: 批林批孔,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毛主席亲自发动 的,要继续批。 这个讲话说明了华国锋和“四人帮”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拥 护“文化大革命”的。 华国锋和四人帮的矛盾在于:华国锋认为“四人帮”是“另搞一套”, 对他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想要推翻他,企图‘篡党夺权”。这一矛盾激化 起来,才促使华国锋与“四人帮”决裂了。 P6-7
展开
目录
第一次思想解放    一石激起千重浪——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
引言
粉碎“四人帮”阴霾仍未散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
“四人帮”是“左”还是右
还嫌姚文元不“左”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
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
“两个凡是”出台
世纪之交回眸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
邓小平语出惊四座
艰难备尝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急火攻心“洋跃进”
冤假错案何时昭雪
十一大的遗憾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
解放思想实现伟大转折
新明星胡耀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怎样产生的
历史雄文精华何在
风暴来临
邓小平说:“打破精神枷锁!”
斗争白热化
胡耀邦奋起反击
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孤独的《红旗》杂志
《中国青年》发起冲锋
中央工作会议开了36天
陈云仗义执言
“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其他重大决定
华国锋作检讨
让大家放开说话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推翻“两个估计”
右派分子重见天日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
放开其他政策
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
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文学”登上文坛
《于无声处》和《丹心谱》引起轰动
美术新潮令人目眩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
朱逢博和李谷一的风波
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万里:我走独木桥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
人民公社解体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
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冲破姓“社”姓“资”
引言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
姓“社”姓“资”登台
焦虑的邓小平敦促大胆突破
围剿皇甫平,大问姓“社”姓“资”
纠缠姓“社”姓“资”要害是否定改革
“左”倾思潮维护计划经济统治地位
“以阶级斗争为纲”呼之欲出
否定邓小平理论的一篇奇文
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
邓小平南方谈话震动全国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
北大教授为何跳楼自杀
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
实施“软着陆”推动改革深化
第三次思想解放晴空排云上碧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
引言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
第一份“万言书”:把“社”与“资”变成“公”与“私”
京师震恐
私营:政治气象中最敏锐的晴雨表
市委书记说,计划体制我搞了几十年
温州再遭大批判
为什么要指责“1992年以后”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
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
第二份“万言书”:以“反和平演变”为纲
外资是不是一条“狼”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特区之争卷土重来
1996年春,《经济日报》不甘沉默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1995年
冲击之一:不能再享有贷款负利率
冲击之二:欠债还钱
冲击之三:不能再为仓库生产了
“流失”和“消失”,哪样更坏
局外人要破产,局内人怕破产
“无产”与“有产”
少争“热”与“不热”,多说“改”与“不改”
改革改了16年,还是“试点”
从金钱到人性从人性到理性
朱镕基洒泪为商鞅
伟人身后“狼烟”四起
失去伟人的中国
第四份“万言书”:“走资派”名单录
道德复苏运动席卷全国
口诛笔伐厉有为
有人说,预言“极‘左’回潮”是诅咒党中央
“新左派”说,把“文化大革命的合理因素”制度化
争论的不干事,干事的不争论
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
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
“五二九”:主要是针对“左”
“左”倾思潮的最后一搏吗
不想争论也不行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
李鹏: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1997年秋季的人心向背
新思想与新理论
结束语三次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