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行领导与上下级和谐
孟子认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最佳途径是“以德服人”。孟子日:“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管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产生冲突时,假如管理者能以高风亮节而使下属心悦诚服,则下属会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纳入管理者所期望的轨道,从而与上司之间形成实性和谐。如果下属屈于压力而不得不服,则容易使下属对管理者只维持表面上的虚性和谐,实则内心存在隔阂。
黄嘱莉认为中国人的和谐化方式有若干层面,包括个人内心层次、关系伦理层次、社会规范层次以及功效思虑层次。德行领导对上下级和谐的影响可以归属于个人内心层次的“道德积累和谐化方式”。这种和谐化的理念是:当事人自身的美德,如仁民爱物、尚同兼爱、敬德修德、理性自觉等,是可以克服私欲和偏见的,有利于与外界达成和谐的状态。实施德行领导的主管能以德服人、以德昭人,能够通过“人心美德相互间之感应”,使下属对其加以信任和效仿,进而实现黄氏所说的对自己的“私欲以‘公’克制,刚柔失偏以‘中’克之”。
2.仁慈领导与上下级和谐
仁慈领导的思想根源在于儒家文化的“仁”。实施仁爱有两祭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仁慈领导从“仁”字出发,对下属个人的福祉做个别的、长久而全面的关心,可以换来下属的感恩图报,无疑是有利于上下级和谐氛围的营造的。
对照黄嘱莉对于人际和谐化的论述,仁慈领导导致的上下级人际和谐属于关系伦理层次的“义先于利的和谐化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理念是:追求私利是冲突的基本根源,基于伦理的关系规范强调以对方为重的义务原则,故而可以避免由于追求私利而招致的冲突,关系规范使得当事人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仁慈领导带来的员工反应是感恩图报,在领受了领导者的仁慈恩惠之后,下属便承担了回报上司的义务。在这种状态之下,下属员工在与上司的互动中面临义利之争的时候,很容易倾向于选择义。比如,主管的某行为可能侵害到一个员工的利益,假如该员工曾受惠于这位主管,他很可能会忍受和接纳这个行为,以维护与上司的和谐关系。倘若他此时不顾对主管所欠人情,与之公事公办,那么将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不通人情。因此,可以认为仁慈领导是有利于上下级和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