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鏖战菲律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009048
  • 作      者:
    本杰明·埃勒曼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鏖战菲律宾》根据史实,真实再现了菲律宾之战的全过程。太平洋恐也难盛下日本法西斯的贪欲,和着《日之丸》、《君之代》最美妙的麻醉乐曲,日本军国主义在制造难以计数的灾难的同时,也一步步走向可耻命运的终结。于是,那苍翠欲滴、盛开尼拉特花和优雅兰草的土地菲律宾,不幸成为人类历史上无法忘却的命运交汇点。不惜以国家命运为赌注的日本帝国,虽然有视死如归的“神风特工队”和精心制定的“捷”作战计划,却在麦克阿斯“我回来了”的宣告声中,灰飞烟灭。
展开
精彩书评
  ★曾令麦克阿瑟兵败的伤心之地。“神风特攻队”用“人弹”撞向美国军舰……日军首开现代战争史上吃人肉的野蛮记录。
  “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团结在我周围,挺身而出战斗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去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向着正义的道路前进。”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战争规律是残酷的。对方以压倒优势的空海陆兵力,可以随时随地地合理而且有组织地发挥其炫耀强大物质力量的战斗力;而我方则以残破不堪的军事力量来对付,每每眼见胜利在望而败退下来。”
  ——日本历史学家服部卓四郎
  
  ★“菲律宾战役,尤其是他的海上争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是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美国历史学家鲍德温
展开
精彩书摘
  1942年3月20日,澳大利亚南部海岸,阿得雷德港。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欧式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轻快而又安逸,全然不像纽约那样匆忙而又慌乱。城市的四周是成片成片的森林。万绿丛中,珠光宝气的女人在大街上四处招摇,从大街的一角望去,蔷薇花瓣帽、粉红网罩帽、头巾式无边帽,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港口的宾馆里热闹非凡,来自澳大利亚各地和美洲的记者,都想抓住这一历史性机会,以名人来使自己出名。随着列车从远方驶来,站台上人头攒动。列车还没有停稳,记者们已经冲上了火车。治安警排成两队,从车门口两边开始分人。几个上车的记者被轰了出来。然后,麦克阿瑟和琼先后出现在车门口,所有的目光和镜头都对准了他。麦克阿瑟从来喜欢这种场面,他摆好了惯用的姿势。以胜利者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此时,他尚不清楚,意大利的报纸正在用“懦夫”来形容他,日本人则称他为“逃兵”,德国的画报则用一幅“脚底下抹油的将军”来讽刺他。他挥动手臂,大声说:“我出来了,但是我还要回去。”可能麦克阿瑟一生中只说过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而就是这句话,最终被载入了史册,并成了千千万万人熟悉的语言。细心的记者发现,在这个讲话中,麦克阿瑟使用的是“我”而不是“我们”。这句话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喜欢他的人认为,这是一句充满信念的鼓动口号;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认为,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的话来突出个人,是一种傲慢和狂妄,是华而不实,虚伪,好大喜功和自我标榜。也许,他的部下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最有权威的:将军的“我”代表的是“我们”。麦克阿瑟充满了激情,他的眼里露出了希望之火:“从今天,即1942年3月20日星期五起,我们在太平洋上的连续失败已经进入尾声了,强大的盟国的力量一定会冲过太平洋,最终打败敌人,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人群沸腾了。麦克阿瑟的声音传遍了从澳大利亚的沙漠林屋到纽约大街贫民窟的角角落落。麦克阿瑟虽然是巴丹败军之将,但在国内却是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人们没有过于纠缠他在菲律宾的失败,而是极力描述他如何打响了反击日本人的第一枪。正是他的这一“大胆”行为,为美国赢得了时间,树立了信心。正因此,一股强大的“麦克阿瑟热”席卷了整个英语世界。美国参议员们建议把6月13日命名为“麦克阿瑟日”,以纪念他1899年的这一天考入西点军校。国会以253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授予麦克阿瑟荣誉勋章,连历届美国总统也没有获得过这种创记录的票数。当罗斯福选择威廉·李海上将当他的首席军事顾问时,《时代》周刊愤愤不平地指出:“要是老百姓投票的话,责无旁贷的是麦克阿瑟。”一向板着面孔的《纽约时报》也改变了以往程式化的理性模式,称麦克阿瑟“混合了好莱坞塑造的忠实士兵理查德?戴维斯的理想主义色彩。”《民族》杂志也不甘落后,在杂志扉页上写道:“国民对领导人最钦佩的心理素质,就是‘将军’那样的斗士性格。”新闻界则把他奉为伟大的统帅,对他在那样的环境中竟有“如此广阔而深邃的洞察力”,竟能“如此激发和领导他的士兵前进”不胜惊讶?澳大利亚本地报社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它们用头版整面篇幅刊登了麦克阿瑟的头像。麦克阿瑟在伦农旅馆办公室的电话号码是B-3211,任何公民有兴趣拨打这个号码,接线生会彬彬有礼地回答:“哈罗,这里是巴丹”。《纽约太阳报》记者发自伦敦的专访消息说:“自从电影明星瓦伦丁诺之后,还没有哪一个人像麦克阿瑟那样家喻户晓,伦敦报纸动辄把他比做纳尔逊和德雷克。”连苏联《真理报》和《消息报》也在头版显赫地位发表评论员文章,说麦克阿瑟“像苏联士兵一样勇敢。”但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个巨大的用处,直到战争结束,麦克阿瑟才发现自己的这一妙用。原来,美国商人们发现,一些家长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麦克阿瑟”,因为这个名字是勇敢和胜利的代名词。他们灵机一动,推出了款式新颖的“麦克阿瑟服”、“麦克阿瑟蜡像”、“麦克阿瑟牌甜豌豆”、“麦克阿瑟牌铁锁”等商品。一些建筑师和经纪人也愿意冠用这一称呼,一时间,“麦克阿瑟大桥”、“麦克阿瑟水坝”、“麦克阿瑟大厦”、“麦克阿瑟歌舞晚会”等等,不胜枚举。连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也发表演说,祝贺他胜利突围、荣任新职,称他的突围成功“将拉开美国反攻的序幕”。然而,麦克阿瑟能实现他反攻菲律宾的宏伟诺言吗?战争中的鲜花虽然货真价实,但麦克阿瑟很快发现,事情原来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简单。他来到澳大利亚,原本想找到一支强大的陆军和空军,然后率领他们打回菲律宾,解救被围困在巴丹和科雷吉多尔的部队。但他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澳大利亚能够征战的青年已经开往北非打仗去了,只有3万民兵可供调遣。但是,这些人中好些人连枪也没正经摸过。只有150架破旧飞机,而且大都已经老化,不用说参战,就是飞上天空,也勉为其难。海军有6艘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是英国及美国从菲律宾逃出来的乌合之众。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燃烧的群岛
“十字架”上的岛国
枪口下的“解放”
“东亚共荣”起狼烟
我还要回去

第2章 珍珠港会晤
东山再起
海军和陆军闹翻了
总统拍板

第3章 大日本海军的梦想
日本海军的崛起
“海空”论与“空海”论
血洗太平洋

第4章 大赌局
鸡蛋撞石头的战斗
静悄悄的瞬间奇袭
愤怒的“公牛”哈尔西
守株待兔
上帝眷佑我们

第5章 莱特岛受阻
我回来了
致命内江
狭路相逢
皇军的最后疯狂

第6章 向吕宋进军
民都洛登陆
垂死挣扎的“神风特攻”
林加延湾登陆

第7章 马尼拉战役
飞夺科雷吉多尔
一支飞兵天降
奇袭洛斯巴诺斯
激战马尼拉

第8章 盟国在行动
打通“史迪威公路”
迟来的进攻
“飞虎队”与“驼峰”航线

第9章 走向胜利
抵抗烽火
秋风中的落叶
马尼拉审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