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定的目标为攻击对象,任务明确、具体。规模一般很小,作战方式有别于常规战争,引起行动的神秘性和战斗的特殊性吸引着世人好奇的目光。这就是特种战留给人们的印象。
前奏:卡纳里斯遇列了希普尔
希特勒执掌德国政权后立即在国内进行了各种改革,迅速重建了国内的秩序,在稳定了国内的局面后,他立即将野心的触角慢慢地伸向了周边还没有任何警觉的各个国家。
在1935年1月国际联盟主持的公民投票中,德国收复了被法国占领的盛产煤矿的萨尔地区,希特勒备受鼓舞,在3月,他违背了《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的军事限定条约,开始了军备扩张并且实行征兵制,德国谍报局还秘密征召组建了一个特种小队来执行一些秘密任务。当时负责这项任务的人是西奥多·冯·希普尔上尉,在一战中他曾经跟随着他的老上司保罗·冯·莱托沃贝克在东非战场上用极少的部队,使用游击战术困住了英国本来将要用于欧洲战场的大量英军。
这件事情对希普尔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他在仔细研究了一些相似的战例和其他国家非正规军的成功战例后,逐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他要在德国组建一支特种部队,他深信这样的非正规军会在将来的战争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国人的“刻板”世界闻名,德国军人也同样如此。要知道德国军人把军人的荣耀看得无比崇高,把非正规部队作战看做是对军人荣誉的一种侮辱。这种使用小部队游击战的做法虽然已被证明了是十分可行有利的,但是希普尔的想法还是让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感觉到非常为难,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无上的军人荣誉乃至国家的荣誉,很多军官认为如果战争是因为使用了特种兵才胜利的话,这样的胜利也是可耻的。 此时的德国最高统帅部军事情报局局长是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他的一生被神秘渲染,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被人称为“纳粹谍王”。
希特勒能够在二战初期的战场上迅如闪电,连连大捷,此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正是他为希特勒建立了一个严密的,不仅在欧洲甚至可以渗透到美洲和中东地区的庞大情报网,才让希特勒能够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希特勒非常信任卡纳里斯,因为自从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开始恢复全民兵役,组建军队之后,希特勒也非常担心其他的国家会暗中对德国的工业军事等进行破坏,于是给予了卡纳里斯很大的权力和大笔的资金,让他进一步加强德国的特殊军事力量。
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原本只有几百名雇员的谍报局变成了上千人的庞大谍报组织。但是卡纳里斯还是不满足,他想要德国的军备力量更加强大。
所以当他看到了希普尔的关于建立一支特种部队的文件时,立刻眼前一亮,他本就是间谍出身,对于一些高级将领毫无用处的固执十分不屑。此时的德国军备虽有增长,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不能与其他的国家相比,于是“闪电战”的战术概念在德军中得到了发展与推广,不能以军队数量取胜,那么就要充分地利用别国正规军队不具备的速度和灵活,希普尔的特种小队建议正好与这一战术不谋而合。
卡纳里斯立刻把希普尔叫到了办公室,二人就此事进行了详密的商讨,最后卡纳里斯同意了让希普尔先征召一支临时小队。这支临时小队果然没有辜负希普尔的期望,马上就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它的价值。 精英组成:铸就勃兰登堡特种部队 按照希普尔的想法,这支特种部队的人数不必太多,但必须都是极其优秀的部队精英。在他还没有加入谍报局的时候,战场上多次的实战经验告诉他,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完全是由部队的人数决定的,最为重要的还是士兵的个人素质,在关键的时候一个训练有素、机智勇猛的士兵会比十个普通士兵有用得多。
现在组建这样的一支部队就是为了派他们去完成普通士兵完成不了的任务。比如说给正规部队扫清前进的各种障碍,在战斗开始前或者开始后深入敌军的内部进行破坏军事设备和信息交通枢纽、混乱敌人情报的活动等,要能够神出鬼没让敌人防不胜防,用极少的人数和损失给敌军带来巨大的破坏与恐慌。
希普尔在仔细地研究后,根据将要执行任务的特点制定了挑选队员的一系列标准。欧洲大陆国家众多,除了使用英语的国家外,还有好多国家拥有自己的语言,考虑到会有让队员潜入到别国的特别任务,所以报名者必须要会一门以上的外语。因为德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在1871年的时候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但是德意志民族中的很多人还是生活在原先德国的殖民地或者边界上,会说多国语言的人并不少。因此希普尔还专门加上了一条,除了会说一门以上的外语外,还必须要十分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有特种队员这样形容他们潜入别国执行任务时的要求,当进入这个国家之后,他们甚至要能跟当地的居民一样吐口水。这样小队的人员在各国执行任务的时候,除了不会有语言交流上的问题外,还因为生活在当地,熟知当地的各种生活习俗,没有哪个国家是这支部队所不熟悉的,只有如此才能安全地潜入、融合到敌国民众中完成各种任务。这支部队基本上可以轻松地潜入欧洲的所有国家来完成各种秘密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