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官兵俸粮留食者三四分,官局收买者二三分,余俱在外流通,藉济民食”。可见,有数量可观的漕米流人市场,成为京城百姓的一大粮源。正因如此,为防止市场粮源多寡不均引起波动,改两季放米为每季支放,后又改按月支放,以利平抑粮食市场。
开仓放米成为京城的一大景观,千百家老米碓坊按期接粮加工,放米的仓库外挤满了出售茶水、饭食、小食品的摊点,叫卖声不绝于耳。
清代前期,尽管遇到多次水灾、旱灾、蝗灾,粮食减产,朝廷多次举办赈粜,开办粥厂,救济灾民、难民,但是由于社会安定,施政宽松,百姓基本能达到温饱。
历史上,康、雍、乾三朝对农业和粮食生产比较重视。康熙对水利、农业堪称内行,除在政策上采取一系列利农措施外,还亲身实践,培育良种,指导农业生产。他曾在中南海丰泽园中开办实验田,用各地稻种试种,培育良种。色、香、味俱佳,“生自苑田”的“御稻米”就是康熙亲自发现、培育和命名的。据《授时通考》卷二十《谷种·稻》篇记载:圣祖在“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棵)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几年时间,他用“一穗传”的方法,培育出“御稻种”,并成功推广。
雍正在办好漕运的同时,还鼓励粮商经营北方杂粮、豫鲁麦粟、东北粱豆和京畿稻米。他一生十分重视节约粮食,在位时,全国和北京地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虽有大幅提高,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的关系,以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中,有多处谈到粮食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