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Guo Moruo, Lao She, Cao Yu and Beijing People's Theatre as an exampl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3371
  • 作      者:
    陈军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深入研究了郭沫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互动关系,力求通过经典作家与杰出剧院的相直关系研究,来反思戏剧艺术中文学与剧场的辩证关系,为当今戏剧创作与演出提供新的理论指向和实践范式。《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对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戏剧爱好者、戏剧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及戏剧批评与理论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的写作正是对以上这股戏剧思潮的一个批判性的反思,或者说一个并不遥远的回应。我尝试着思考以下种种问题:即文学与剧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会产生种种错误的倾向?这种错误倾向的危害在哪里?又如何避免和克服这些错误?在戏剧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以及这种处理的价值何在?还有,戏剧文学在整个戏剧艺术中的位置和作用又是什么?如何看待“作者中心论”、“演员中心论”和“导演中心论”这三种在戏剧史上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剧观?然而对文学与剧场关系的研究国内还是空白,国外也少有问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苏联演员玛。斯特罗耶娃写的回忆录《契诃夫与艺术剧院》一书,也仅停留在关系介绍、故事叙述、情感抒发和实践描述上面,没有上升到系统的学术分析的高度。究其原因,一是与长期以来,戏剧文学研究和导表演等舞台实践研究的脱节有关。研究戏剧作家作品的,很少延伸到舞台;研究导表演艺术及舞台风格的,则又很少涉及文本。前者往往熟悉文学而不谙舞台,后者擅长实践却又缺乏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双方都对学科交界面的研究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因为该选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微观实证的基础上才能避免理论的空谈,而戏剧史上,剧本演出实证材料的缺乏和疏漏(有关表、导演的文字材料历来很少,流散更多)使其很难为之。这当然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很多剧院资料意识缺失有关,同时也与戏剧演出本身属于“一次性的艺术”不无关联。
    本书旨在通过郭沫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艺互动关系的考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规律,推进和深化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的关系研究。完成此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郭、老、曹”与北京人艺的互动均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范围内,文献资料保存完好。北京人艺有自己的档案室,在此基础上还建成了北京人艺博物馆。从建院起,人艺就把艺术档案的整理和保存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每一个剧目,从成立排练组开始,直到历次不断的演出,都要把排练过程分别用文、图、声像等方式记录下来。
    ……
展开
目录
绪论本书写作的缘起、思路及价值
上篇 郭沫若与北京人艺
第一章 郭沫若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的贡献
第二章 北京人艺对郭沫若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作用

中篇 老舍与北京人艺
第一章 跨文体写作与老舍戏剧的独特性
第一节 戏剧与小说的文体比较
第二节 老舍小说中的戏剧性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艺术道路
第四节 老舍的戏剧与小说的沟通
第二章 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
第一节 老舍的戏剧对北京人艺导、表演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节 老舍的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 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的二度创作

下篇 曹禺与北京人艺
第一章 曹禺作为北京人艺院长的功绩
第二章 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
第一节 曹禺的演剧实践及其舞台观
第二节 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影响
第三章 曹禺戏剧的演出史及舞台处理的得与失
结语对文学与剧场辩证关系的思考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