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相当突出。首先,它打破了元杂剧每剧只限四折的体例,大部分刊本为5本20折(其中第2本第1折后面的[正宫端正好]一套10支曲实为一折,但有的刊本标作楔子,有的刊本标作第2折。若按一折计算,那么此本为5折,5本《西厢记》共计21折)。这样一来,故事情节就可以充分展开,人物也可以刻画得更加细致入微。同时,每本也不限于一人独唱,如第2本第1折为崔莺莺唱,第2折为法聪和尚唱,第3折由丫环红娘唱,第5折崔莺莺与红娘分唱;再如第5本,第1折崔莺莺唱,第2折张珙唱,第3折红娘唱,第4折张珙、红娘、崔莺莺3人都唱,从而打破了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框框,使歌唱自由多变,充分发挥每个演员的艺术才能。其次,人物形象鲜明。全剧几个主要人物,如大胆热情而含蓄深沉的崔莺莺,诚实潇洒而风度儒雅的张珙,聪明活泼又敢作敢为的红娘,死板顽固却狡猾虚伪的老夫人,武艺高强并见义勇为的法聪和尚等,塑造得都很成功,性格特点十分突出,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其三,文词优美生动,情景交融,风格清新雅致。全剧文词好像一首美丽动人的抒情诗。如第4本第3折写张珙上京赶考与崔莺莺离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的碧云、西风、归雁、霜叶、黄花,都是暮秋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渗透着主人公别离的心情和泪水。情景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接下来的[滚绣球]和[叨叨令]两支,既抒情又叙事,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把莺莺那种缠绵婉转,难舍难离的心情描绘得既真切又动人。当时,人们都称《西厢记》为“花间美人”。的确,它开创了古代戏曲典雅华丽派的先河,影响达数百年之久。明清以来,艺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它搬上舞台,迄今仍长演不衰。
(3)白朴。初名恒,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陕(音)州(今山西省河曲县)人,生于金正大三年(1226年)。父亲自华,金哀宗时任枢密院判官(掌管军务的官员)。白朴幼年时随父居住在金朝首都南京(今开封)。金亡时,父亲正出使南宋,幼年的白朴由父亲的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抚养。元好问给予他不少教导,使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后来,白华回到北方,白朴又随父定居河北真定。当时的真定经济繁荣,是元杂剧盛行的地方之一,对白朴从事戏曲创作影响极大。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年),有人推荐他做官,被他婉言拒绝。元朝统一时,他随军南下,遍游长江中下游。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参加玉京书会,与书会才人、民间艺人接触较多。平生创作杂剧16种,现仅留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前两种是元剧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