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向联想学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45080
  • 作      者:
    姜美芝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姜美芝,管理学博士。曾在多家管理研究院、管理咨询公司从事产业研究和企业咨询工作,近年来致力干全球IT产业和盯标杆企业的研究工作,为新浪、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专栏作者。合著《联想:文化缔诰传奇》。
 
展开
内容介绍
   谈及企业的战略规划,不得不提联想。作为第一家被哈佛商学院制作成全面案倒的中国企业,联想的竞争与战略模式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
  《向联想学战略》即是抓住联想最具特色的战略规划这一点,详细而深入地探究了联想在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战略、渠道服务和营销战略、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多层次、全方位地阐述联想战略的着力点。探究联想的战略秘密,解剖其战略规划,有利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联想的战略即“两个拳头”战略:“左拳”用于保护头部与心脏,包括保护联想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最大化其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在成熟市场实现止血:“右拳”用来出击,大力投资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消费类业务,在快速增长的市场抢占份额,实现销售的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联想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于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联想管理三要素”,以及“事为先,人为重”和“价值创造”的投资理念:其次则是联想控股、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三块投资业务的“火力支持”;此外,联想“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也为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搜狐科技
  联想对方法论的研究,第一就是强调目的性,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研究目的,而且一定要研究透。第二就是强调执行的阶段性。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是很难一步达到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高的目标,企业很难不断进取。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有一个高的目标,然后分阶段地去实现。
  ——《中国经营报》
 
  联想在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着自己的战略侧重,并相应改变组织结构来承载战略的变化。
  ——价值中国网
展开
精彩书摘
   问鼎霸主
  民族品牌战略不仅让联想占领了市场,也赢得了民心。在国产品牌集体迷失的大背景下,联想逆风飞扬,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节节攀高,最终于1996年问鼎国内市场PC霸主的宝座。国际著名的市场调研机构IDC的市场调查显示,联想电脑在1996年销售了24。7万台,以1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首位。
  “孔雀”和“老虎”  联想终于走上了正轨,但柳传志无法轻松下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考虑。时间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柳传志逐渐意识到,联想原有的老人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精力还是管理理念,都无法应付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有鉴于此,他开始到处物色年轻的接班人。孙宏斌本来也是柳传志看好的接班人之一,但现实和柳传志开了个玩笑,让这个年轻人成了联想历史中的一段插曲。在其余的接班人选中,杨元庆和郭为无疑是最优秀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国产微机走人低谷,刚刚打造出联想品牌的柳传志,当然不甘束手就擒,在扛起民族工业大旗的同时,他也将杨元庆推向了前台。在此之前,杨元庆一直隐于幕后,丝毫没有展现出与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相匹配的天赋来。
  1994年3月19日,联想微机事业部成立,杨元庆出任总经理。事实上,在此之前,杨元庆已经获得了柳传志的信任。当时《中国电子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杨元庆接印》的文章,说联想集团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庆功会,会后柳传志向他们举荐了一名年轻人,他用加重的语气介绍:“我们联想向进口名牌挑战,市场销售这个担子,我们已决定放在杨元庆肩上。”
  杨元庆突然走上前台,让不少人感到吃惊。与早就取得不菲战绩的郭为相比,杨元庆的风头似乎太弱了。杨元庆和郭为同年进入联想。郭为一进入公司,就促成了联想汉卡的一等奖;成功组织了“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创意的策划宣传工作,有效提升了联想集团的知名度;在“孙宏斌事件”爆发后,郭为I临危受命,主持整顿全国18家分公司,取得极大成功;甚至连“联想”这个名称,也是他申办下来的。与郭为相比,杨元庆此前默默无闻,虽然在销售业绩上表现不俗,但整体则乏善可陈。
  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历史具有必然性,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则带有极强的偶然性。杨元庆的上位,也具有某种巧合。1994年前后,倪光南和李勤、张祖祥等人先后爆发冲突,公司内部形成了两派,柳传志担心郭为等年轻人卷入其中,将郭为和另一个骁将王平生双双调出北京:一个到深圳去主持生产基地的运转,另外一个到惠州挽救奄奄一息的大亚湾科技园。在这种情形下,杨元庆成了柳传志唯一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柳传志最终将联想大旗递给杨元庆而不是郭为,与其说是杨元庆能力更强,不如说杨元庆和柳传志内在秉性更像。虽然杨元庆和郭为相比,拙于言辞,但在行事上要更稳重些。而郭为更外向的性格和偶尔流露出来的浮躁,显然让柳传志有所担心。神州数码成立伊始就大额亏损,证明了柳传志预见的正确和决策的英明。
  事实上,柳传志也承认,郭为和他在感情上更亲近点,“因为郭为以前是我身边的人,我该批就批他,变好了就鼓励鼓励……一边骂,一边增进感情!”
  柳传志在一次谈话中表示:孔雀善于展示自己的美貌,以此来影响别人心甘情愿地跟着它走;老虎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威风凛凛、震慑四方。他认为郭为是“孔雀型”的领导,杨元庆是“老虎型”的领导,而至于他自己,柳传志笑称:“一半孔雀,一半老虎!”  “十八棵青松”  时间来到1993年,国产微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联想虽然高喊“保卫民族工业品牌”的口号,但现实是严峻的。电子工业部一位官员曾说过:“一个外国公司加一个中国公司,能打败中国一个行业,真不知道还有谁会做国产微机。”多年以后,柳传志也承认当时在赌博。
  联想当时内部的状况是,虽然销售业绩比其他国产微机品牌稍好,但整体上也处于混乱状态。当时,微机部门的员工有400多人,分散在5个部门,在业务上各自为政。阵容庞大,但业务重叠,政出多门,相互牵制。老联想人回忆当年的情形,倪光南和李勤、张祖祥等人发生冲突,香港联想上市牵扯了柳传志太多的精力,公司内部则疏于管理,有的部门甚至敢于挑战最高权威机构——总裁室。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赌博的筹码压在了杨元庆身上。当年不过二三十而立的杨元庆,身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也正是这时候才真正体现m他“拙于言而敏于行”的特质来。就像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我喜欢挑战,喜欢困难的问题,那会让我很兴奋!”
  在柳传志的支持下,公司于1994年成立了微机事业部,杨元庆出任总经理,曹之江和袁保玑任副手。曹、袁两人原本都是联想的副总T程师,在公司内部甚有威望。考虑到杨元庆太过年轻又过于固执,柳传志安排了两位老人为他保驾护航。
  杨元庆针对派系林立的现状,决定实行集权。由自己统一指挥。随即,他提出“精简队伍,精简组织结构,减少原来由于协调困难所导致的大企业症”的口号。此前与微机相涉的部门被压缩,超过400人的队伍缩编至125人,超过100人的销售系统被缩减为18人,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这18人被杨元庆称为“大渡河十八勇士”,后来被联想人称为“十八棵青松”。
  “十八棵青松”只是一群人的代号,这个代号背后是联想对销售渠道的改革,而这18人则是改革的坚定执行者。在此之前,联想的销售采取直销和分销相结合的方式,市场上经常会出现联想人和自己代理商争抢业务的事情。这种做法让代理商不快,难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再加上联想内部的管理混乱,才导致了当时那种局面。
  杨元庆在理顺了内部的管理关系后,又对销售体系进行了改革。直销业务被剔除,公司集中精力建设分销体系。“十八棵青松”被分派到全国各地,负责裁撤直销体系,筹措和完善已有的分销体系,也就是实行“代理制”。杨元庆毫不讳言,联想的代理制是复制了惠普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联想又推出“1+1”和“E系列”经济电脑,凭借低价策略,开始向国际电脑品牌发动反攻。
  借助于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联想这杆大旗获得了来自政府、媒体和民间的支持,再加上自身的改革,联想电脑在同国际巨头的竞争中渐渐赢得了优势。到了1996年,联想最终成功阻击了IBM、AST、惠普、康柏等新老国际巨头,成为中关村的标杆企业。
  ……
展开
目录
序言 巨人的中国式战略
第一章 “逃亡”:行走在体制的边缘
体制内外
青涩的记忆
两条腿走路
问鼎霸主
走向国际化
第二章 打造斯巴达克方阵
建班子:寻找最亮的珍珠
带队伍:打造斯巴达克方阵
企业至上
中式人力资源思维
接班人炼成计划
第三章 宿命的对决
二锅头与PC
渠道变革
与戴尔的宿命对决
关联性营销
“服务是大道理”
第四章 高科技企业的命门
有限度的技术创新
工程化的领跑者
有所为,有所不为
工业设计的急先锋
第五章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旅
协同效应:国际化资源整合
海外战略三部曲
国际化的第三条路
站在“蓝色巨人”肩膀上
第六章 十字路口的危机:十倍速的触发点
柳倪之争
多元化的悖论
守卫国产品牌
“联想不是家”
剔除IBM烙印
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