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结构与章节安排
1.3.3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析
2.1 制造企业相关研究述评
2.1.1 面向企业内部的研究
2.1.2 面向企业间关系的研究
2.1.3 面向企业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2.2 协同运作相关研究述评
2.2.1 协同运作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协同机制的选择
2.2.2 网络化制造中的协同运作
2.2.3 协同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3 多Agent系统的相关研究述评
2.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章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基本理论
3.1 制造企业的基本理论
3.1.1 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是现代制造企业的重要表现形式
3.1.2 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的比较分析
3.1.3 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的演进历程
3.1.4 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的理论基础
3.2 协同运作的基本理论
3.2.1 生产运作从“集中控制”到“协同互动”的转化
3.2.2 协同运作的涵义
3.2.3 协同运作的要素
3.2.4 协同运作的特点
3.2.5 协同运作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3.2.6协同运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基于多Agent的制造企业协同运作分析
4.1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多Agent结构分析
4.1.1 Agent的一般结构分析
4.1.2 基于多Agent的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控制结构
4.1.3 基于多Agent的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系统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制造企业多Agent协同运作模型
4.2.1 多Agent协同运作的流程设计
4.2.2 基于遗传算法的Agent协同运作模型
4.2.3 仿真实验及分析
第五章 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管理
5.1 制造企业的内部协同运作管理
5.1.1 制造企业的环境标准化管理
5.1.2 制造企业的“环境标志”商标管理
5.1.3 制造企业的清洁生产
5.1.4 制造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
5.1.5 制造企业的营销创新
5.1.6 制造企业的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
5.1.7 制造企业内部的协同运作模式
5.1.8 制造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5.2 制造企业间的协同运作博弈分析
5.2.1 协调博弈及相关概念
5.2.2 基于协调博弈的协同运作分析
5.3 制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运作管理
5.3.1 制造企业与相关的法律保障
5.3.2 制造企业与政府激励政策
5.3.3 制造企业与公众参与
5.3.4 工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5.4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企业的启示
5.4.1 德国发展制造企业的启示
5.4.2 日本发展制造企业的启示
5.4.3 欧盟与美国等国家发展制造企业的启示
5.4.4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企业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优化提升模式
6.1 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实证分析
6.1.1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算法
6.1.2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评价
6.2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优化提升模式
6.2.1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三级别”影响要素
6.2.2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优化提升模式
6.2.3 相应的保障机制
6.3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优化提升软件平台
6.3.1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软件平台概况
6.3.2 基于B/S结构的系统功能设计
6.3.3 制造企业协同运作的综合指数测评
6.3.4 制造企业软件支撑平台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