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多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表明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但是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真正量化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难度较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依赖能源弹性的计算,在全国范围内计算能源总体的价格弹性面临数据和方法上的困难,难以准确量化;二是我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政府或者部门定价的特征明显,煤炭的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经常出现反复,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比较大,难以通过实证的方法予以解决。
除了价格形成机制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以及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是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与企业相比,政府不具备掌握生产成本和利润的信息发现功能的能力,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会形成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容易产生政府利用对能源的所有权鼓励低价大量投入能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造成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我国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与政府过度的干预经济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可以判断价格形成机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同时,与民营、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上的缺陷容易造成对能源等生产资源的低效使用,对于某些工业部门的垄断经营更加成为阻碍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
师博和沈坤荣(2008)运用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基于市场分割的视角检验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象上能源禀赋相对充裕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分割扭曲了资源配置,同时由于地方保护造成产业结构趋同,致使地区间相互牵制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造成全要素能源效率损失。因此,培育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是改进中国能源效率根本之策,从当前来看则需要强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等能源区域调配力度,并完备能源区域调配补偿制度,防止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的拉大。
……
展开